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 ,主旨是论道教丹道 ,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 ,炼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 ,表明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征 ,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2.
"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各家对其的理解和解释却不尽相同.<性命主旨>通过三教合通来阐释道教内丹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性命学的精髓,力倡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亦即精、气、神兼炼的原则,反对孤修一物.道教内丹是从后天的神气入手,其目的是修先天的元神、元气,最后神气合炼,提炼出元神.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该书尤其重视修心,并认为儒、释、道三家得以融合的核心就是"心性".  相似文献   
43.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44.
徐敏 《中国道教》2011,(4):53-56
李昌仁为清末著名养生家,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自幼有出尘之志,常于释道二门寻师访道,觅玄寻理,后得遇真师指示真诀大略,再加以勤参苦悟,密修至道,八载功成。李昌仁有感于真道难闻、玄理幽深,于是将自己所悟所得整理成册,成《玄妙镜》一书,以期能为后学指迷解惑。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名为"入道真诠",详解天地生人、人能成  相似文献   
45.
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天命信仰是建立在进化论的“生命共同体”原则之上的。它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的世俗生命和天命的神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大家庭”关系里,可以推导出儒家式的公平和博爱价值观。在理论上可以用“性命之学”总括儒家的生命共同体信仰,其世俗与神圣相统一的精神主导了儒家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汉唐的“五经”转向宋明的“四书”。儒家通过亲缘关系揭示的不仅是一种家庭纽带,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在终极关怀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与西方的教堂救赎相比,中国人的信仰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根植于“家庭生命延续”的世俗信仰。  相似文献   
46.
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道教南北宗内丹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道教学界一直有一个传统的说法 :道教内丹学北宗丹法次序是“先性后命” ,南宗则是“先命后性”。本文通过比较辨析南北二宗代表性丹经后认为 :所谓“先性后命”和“先命后性”的差异是由于人们混淆了两宗丹经中的术语概念而造成的误解 ,其实并非两宗丹法本身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48.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49.
性命关系是全真道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陆西星探讨的核心理论问题。陆西星认为,性非命则得不到彰显,命非性则不能够灵,性乃命之所主,命乃性之所乘。两者又是相互依赖而不可偏废的。所以,修道之人不能只偏于一隅,必须做到性命双修,而在修炼的次第顺序上,则理应是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原则之下,先性后命,从而实现了性了命。  相似文献   
50.
3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差点夺去了我的性命。7岁的时候,大家都叫我“小不点”。父母却不把我当“小不点”照顾,他们让我跟山村同龄孩子做一样的事:做饭,煮菜,割猪草,上山打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