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成  阴山燕  张冀 《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教师人格作为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以近二十年来我国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教师人格的研究方法、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师人格的因素、教师人格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师人格与教师心理健康五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在反思教师人格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师人格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2.
由于体内受精,父亲面临着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亲子间面孔相似性是辨别父亲身份的一个常用的有效线索,因此,父亲往往依据亲子间面孔相似性程度调整着亲子投资。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男轻女,因此,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比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的亲子投资的预测效应更强。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测量了212名中学生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亲子虐待以及人口学变量。结果表明:(1)感知到的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与亲子虐待中的精神虐待存在显著的相关,与身体虐待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父母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对精神虐待的预测,具体而言, 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的精神虐待,而母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母亲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子女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精神虐待的影响,具体而言,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对儿子的精神虐待,但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对女儿的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支持并拓展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假设。  相似文献   
153.
自我监控性作为性别助长效应的干涉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手调节器操作任务进一步验证“性别助长”假设。20个自我监控者与20个我行我素者(男女各半)分别按抵消顺序接受两种实验处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结果表明,异性观众可以助长男性被试的操作速度,而削弱女性被试的操作速度;对于作业效绩也存在着同样的交互作用;自我监控性是性别助长效应的一个重要干涉变量,男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助长,女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抑制,而我行我素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效应。由于自我监控性对相应的异性效应有一种放大作用,可知性别助长效应的基础是以印象管理动机为主。  相似文献   
154.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的被试在善良人格维度上的特点。1276名被试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善良维度上的分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差异,其中尤以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最大,年龄和职业的交互作用明显,而且婚姻状况会明显影响个体1的重感情倾向。文中还讨论了善良人格维度差异的意义以及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5.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鸥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72-479
面孔吸引力是传递社会情感性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性别二态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近年来, 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拓展到动态面孔上, 并采用fMRI技术发现当让被试评价有吸引力的面孔时, 杏仁核、眶额叶、腹侧枕叶等脑区被激活。研究者从进化论取向与认知取向两方面来解释人们为何偏好有吸引力的面孔。以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尚存不足, 这正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6.
在健全人格理论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勇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机制及其调节因素。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重庆市550名18~28岁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让其自我报告勇气、主观幸福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等情况。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大学生勇气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大学生勇气通过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3)该间接效应受到性别的调节,即女生的间接效应比男生更显著。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勇气具有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功能,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7.
选取45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记录被试观看内容不同的刺激材料时主观情绪体验成绩,同时采集了心率变异性(HRV)的频域指标,探讨内容不同的负性事件引发情绪反应的性别特点及外周神经机制.结果:在主观报告上,女性所诱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男性.社会事件的情绪材料所引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家庭事件的情绪材料.在生理指标上,女性在负性事件中引起的LF/HF显著高于男性.因此,负性事件后男性和女性情绪反应在主观应激强度和生理反应模式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8.
为考察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此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差异性,对北京市四所初中697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地图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1)总体班级环境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女生在学业自我决定上具有小效应量的显著优势,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核心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和班级行为自控可以显著预测学业压力,两者共同解释学业压力12%的变异;(3)男生和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4)女生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男生群体,说明性别对此中介效应存在调节作用。最后对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机制及其对女生群体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9.
儒家所建构的性别伦理并不是男性彻底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而是家族一元体内两性相依互动的男尊女卑,是一个复杂灵动的性别差等结构。家族一元体为此性别差等结构奠定了总体框架,使男女两性共同从属于父系家族;家族一元体内的男尊女卑是其核心支柱,集中体现了父系家族的父权性质;两性阴阳对反则使性别差等结构接榫而成为一个循环系统,两性都转而成为父系家族的维护者。正是家族一元体的笼罩与运作机制,才使得儒家性别差等演化为一个隐固循环的结构系统。因此,剖析儒家性别差等结构的内在层次及其制约机制是阐释各种复杂交错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0.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当女性在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身份时, 她们对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回应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压力应对模型和对抗偏见反应模型可作为适应女性双重身份下对抗偏见的两种解释模型, 在面对偏见持有者时, 不同身份下女性对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主要受到乐观、代价/收益、痛苦水平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对抗性回应行为的效度争议、对内隐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干预和拓展想象接触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