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老庄之道的境界和表现,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很深刻的内在关联。道家思想的介入,对中国山水画的风格、造型、用笔、色彩、审美均有重要的影响,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风貌和价值,相当大地提升了中国山水画的品位及格调,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无穷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的一位画僧,他精研禅学,擅长作诗,亦擅书画。担当以对禅宗的深刻体悟来观照书画艺术创作,并作有大量富有禅学思想意蕴的题画诗和禅意画。禅画相通是推崇水墨山水、追求空灵境界,游戏翰墨也是以禅入画,不拘形色,画风萧简疏淡,境界荒寒冷寂,极富禅学意趣。担当和尚以禅论画,主张画禅合一,深具禅学哲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正>四、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虚实结合理论是中国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宗白华艺术意境论中的重要范畴。宗白华认为,空灵和充实(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充实是指艺术执著于人生  相似文献   
996.
美学理想在模特儿的造型审美中运用非常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在新的社会背景、生活实践、美学环境和美学基点上,吸取和运用西方古典美学有关理想范畴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教育理论水平,为模特的造型、姿势创新及设计等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试图在了解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创作手法基础上,进一步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情感呈现、语言形式、表现题材及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来认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发展,最终阐明当代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推动性意义。希望本文对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在大众文化环境下中国画的发展能产生再认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家庭成长背景、社会生活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他的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不仅在自然领域里阐明了他的无神论立场,更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给予有神论有力的打击。王夫之的无神论心理学思想也有其自身的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9.
众所周知,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内涵逻辑由于对意义的刻画过于粗粝而导致了所谓的"超内涵问题"。为了解决超内涵问题,出现了各种超内涵逻辑,其中由Suszko提出的带等词的命题逻辑(SCI)是超内涵逻辑中最基本的一种。本文是对SCI的精炼,其动机是语境同义性论题(CST)。该论题认为,同义性标准具有语境依赖性。基于认知语境主义,我们给出了CST的一个论证。通过将SCI中的二元等词修改为一个三元结构,用来表示两个陈述相对某个语境表达同一命题,我们给出了CST的希尔伯特式公理系统。我们证明了该系统相对一个代数模型类是可靠的和完全的。该代数模型的论域由命题构成,同时附带一组命题上的全等关系,用以刻画相对于语境的命题同一性。我们运用该逻辑部分解决了分析悖论这一困扰逻辑学家多年的问题。与我们之前的基于相同动机的论文[17]相比,本文给出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表达不同语境之间以及不同语境的同义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