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何嘉梅  金磊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10-1419
目标对决策的影响过程包含了明晰目标的决策过程和在目标的动机作用下完成后续决策任务的过程。目标是个体期望实现的多个未来结果相互之间竞争动机作用的结果。依据对未来结果的渴望性和可行性等特征的认知, 个体抉择出某个未来结果作为自己的目标, 使其具有了动机作用。在明晰目标的过程中, 解释水平、自我控制的人格特质和成功经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明确了目标以后, 目标通过改变个体对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决策备择方案的态度和选择性注意来影响个体的决策。未来研究可以从目标的意识程度对决策负面结果的影响, 对决策的心理过程进行直接测量等角度来探讨目标对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2.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生命史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同男性性态度间的关系。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启动被试的性别比感知,结果发现感知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对未婚男性的"随意性行为"态度表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童年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未婚男性在感知到周围女性数量相对充裕的情境下,其性开放态度会较感知到周围男性数量充裕时明显上升;童年家庭富裕的男性的性开放态度在不同感知性别比下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03.
研究采用类比推理的四项比例式任务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恐惧—高动机强度、悲伤—低动机强度、中性情绪)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及脑机制。结果发现:(1)行为: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均会延长类比推理的反应时; 与中性情绪相比,悲伤会提高推理的正确率,而恐惧会降低推理的正确率。(2)脑电:图式提取阶段,N400、P300、LNC被诱发; 类比映射阶段,N400和LNC被诱发,情绪在N400和LNC上的主效应均显著,恐惧情绪下的N400和LNC幅值比悲伤情绪和中性情绪下的更大。研究表明,情绪对类比推理的作用发生在类比映射阶段。恐惧情绪窄化认知,悲伤情绪扩展认知,支持情绪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404.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05.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406.
心理本质论将类别成员视为由共同的本质所决定,且这些本质对应着一些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属性。其中,种族本质论就是心理本质论的一种。研究种族本质论的发展对于了解儿童的种族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种族本质论者认为,种族具有遗传不变性、有较强的归纳强度和标签具有客观性等特征。但是,基于不同特征的种族本质论的发展存在差异。类属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和群体地位,均可能影响儿童种族本质论的发展。这些影响因素提示,可通过减少类属语言的描述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式改变儿童的种族本质论。比较儿童对种族本质论的建构与自然世界的建构之间的差异,方便我们探索类别学习跨领域的一致性问题。如何确保种族本质论的发展是适宜的,这需要未来开展一些干预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7.
采用提取练习范式与逐试次刷新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对9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考察认知负荷和项目竞争强度对提取诱发遗忘(RIF)的影响,以澄清RIF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相对于高、低认知负荷组大学生而言,控制组大学生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诱发出显著的RIF,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则未诱发出显著的RIF。结果表明:控制组大学生在汉语类别-样例词对中产生的RIF是由需要认知资源的控制性抑制加工产生的,这种RIF比拼音类别-样例词对中的RIF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且未受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影响。  相似文献   
408.
社会预警系统与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探讨了对社会不稳定因素预警的需要,以及社会预警系统对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行政决策的意义。社会预警系统是一种系统的社会态度调查网络,通过对公众对社会事物的态度调查,预见其可能的行为反应,将不稳定事件化解于未然。然后,介绍了国外承担社会预警职能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实践。最后,讨论了社会预警研究两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态度与行为反应的关系,调查抽样问题。  相似文献   
409.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10.
印象整饰对强迫服从后态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广文  陈启山 《心理学报》2003,35(3):397-403
以19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实验法和利克特型态度量表,对Festinger和Carlsmith“强迫服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并对个体印象整饰水平—自我监控力的差异对强迫服从后的态度中庸现象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监控性高低极端组在强迫服从后的态度得分不支持Festinger等实验的结果;(2)个体的印象整饰水平的差异对强迫服从中出现的态度中庸现象有显著影响作用。仅从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来解释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不够的,我们既要考虑个体自身的因素也要考虑外在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