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古至今就有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来此创宗立派,弘法利生,因而形成了"诸宗竞秀,汉藏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五台山除藏传佛教外,华严、禅、律、唯识、天台等宗派,都以净土为归。目前,五台山有许多寺院专修净土宗,特别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基本上都有修行净土宗的僧人,充分说明五台山净土宗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32.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3,(1):34-39
六、说教外别传(一)问答1、问【论文】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讲记】上来,论主如实地阐释宗教之正义,于是,引发此问。2、答【论文】曰:言教外别传者,令人于指外见月也。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为教外别传。【讲记】从上佛祖,禅门师弟"教外别传",毕竟传个什么呢?所谓向上一着,所谓第一义谛,所谓不  相似文献   
33.
亲鸾这一观点,您认同吗?——编者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  相似文献   
34.
2011年3月3日21时整,吉林北山关帝庙住持印久尼师安详示寂,世寿92岁,僧腊71载,戒腊69夏。3月7日,在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化身窑举行了庄严的荼毗仪式。她的一生,正如设于东林寺灵堂的挽联所写:少小出家苦修净业始发菩提心,九旬回归极乐世界终圆成佛愿。  相似文献   
35.
文章分析了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指出善导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础(“三心”说)和念佛的实践方法(称名念佛)两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36.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37.
澳门无量寿功德林本为"女众清修之所",自从创办该林的一些民国高僧大德陆续往生之后,有相当长时期不对外开放,也不发起主办公开的社会活动,故长期不为外界了解。但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原因在于功德林现任住持戒晟法师的大力改革。因此,近来仍有报纸报导说:"……(澳门无量寿功  相似文献   
38.
39.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经典的传入而流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古代和中世广为流行,十二世纪后期由法然上人创立了净土宗,从而使日本佛教走向平民,并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过程。净土思想的兴起以及法然净土宗的诞生,究其缘由无疑是来自于末法思想在当时时代的流行。法然提出了专修念佛的思想,并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视为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他所撰写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该宗派的思想理论的集大成之著作。  相似文献   
40.
佛言祖语     
康僧铠 《法音》2006,(9):1-1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