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65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中国宗教》2020,(2):96-96,F00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全国人民投入防控抗击疫情之战。佛教界亦人人响应,寺寺配合,共表佛教之悲心慈念,同谱新时代佛教之风貌。在闭寺清修、诵经祈福之际,中国佛教协会以大悲心起抗疫情为主题,向佛教界征集书画篆刻等作品,以此凝神聚魂,激发广大信众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意志。本期艺苑特选取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42.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2020年7月末,党中央召开了几场重镑会议,着眼中长期,将下半年中国经济社会的政策脉络清晰勾画出来。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30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543.
孟子“以意逆志”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考察其诗学背景 ,论列其理论基础 ,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其理论内涵 ,充分地论证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即“以意逆志”说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在当时 ,它具有可贵的创造性 ;对后世 ,它具有深远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544.
本文对郭店楚简的儒家文献进行了宗教性的诠释.文章认为,郭店儒简以"天道流行"灌注而下成为人的性命,而性情的修炼又是对天道的回归.天与人的上下摩荡、身与心的内外互证构成了一个人化的宇宙整体.儒家心性学的提升过程就是人在下学上达、天人谐和的自我转化中实现终极实在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由是而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儒家心性学的哲理解析与宗教体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理论机制,这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何以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45.
汪维藩 《天风》1997,(11):16-17
7月12日,为金陵毕业班最后离校的几位同学作了安排,13日飞长春转吉林市。14至18日主领5天培灵会后,折回长春飞成都,为四川神学院往届毕业生的退修会讲了两天课 24日抵重庆,除主日讲道外,寻访了三处旧址:贾玉铭牧师的南山灵修学院,陈崇桂牧师的重庆神学院,吴耀宗先生创办《天风》所在地重庆青年会。月底返宁,行程逾万里。  相似文献   
546.
陈来 《哲学研究》2023,(1):41-53+125-126
见体论是熊十力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见体”包含两义: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第一种意义为人们所熟知,但第二种意义更为重要。宇宙论上的见体,强调在变动中证见实体,即用见体。体认心的本体则意味着反诸己心而达到一种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体证到此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体的方法在于反心。见体之境是明觉自明自了、浑然一体、内外不分、能所不分,真理显现在当下眼前。要达至见体境地,必须有修行上的积累以逐渐破除虚妄知见而达到超理智的境地。当然见体只是儒家的工夫入手处而不是究竟,见体后还必须发起格物穷理的工夫。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547.
自16世纪意大利画家巴尔巴里创作了最早的静物画《静物:鹧鸪与铁臂铠》开始,静物油画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绘画样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静物在绘画中被艺术家赋予了鲜活生命力”的特征,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艺术家继承和发扬。通过论述静物油画的历史和静物油画中物象与心像的关系,重点阐释在静物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对绘画对象、绘画技法及绘画理念的探索和思考,强调物象与心像观念在静物油画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8.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549.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最终实现的“大清明”境界,早期儒家的“心”在认知过程和实现形而上境界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或体现为认知心,或体现为道德心,或体现为形而上之心。“心”的这些面向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在动态的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早期儒家心论的丰富图景。  相似文献   
550.
《宋元学案》以“兼取朱陆之长”评价吕祖谦之学,今人研究也多以心、理并重来论定吕祖谦哲学。吕祖谦非常重视“心”概念,以实然义、活动义和主宰义论之,对心与理、气、性之关系均有讨论,认为心是为学工夫的入手之处,通过“存心”“正心”建立工夫次第,以安顿道问学与尊德性两大重要命题,吕祖谦建立了相当规模、内容丰富的心论系统。本文认为,吕祖谦虽重视心,却仍是“以关、洛为宗”,其心概念并无本体义,其关于心的种种讨论不宜称之为“心学”,而是“理学”下的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