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46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方立天 《法音》2007,(4):3-5
问题的提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的设定很有创意,笔者体会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凸显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这个主题不仅体现了佛教重视“心”的功  相似文献   
62.
感恩不是一件华丽的衫子,单用来吸引别人的目光。 它是草际间流转的一抹青翠,是鹅卵石间隙处荡漾的一汪澄澈,是朝暾初出时林间氤氲的清新,是生命底色中沉积的真的流露,是血脉中流淌的善的进发,是灵魂中贮藏的美的呈现。  相似文献   
63.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64.
正本刊讯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发表论文36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与社会贤达18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围绕佛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  相似文献   
65.
也谈亚当·斯密的两种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论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情操论》中所阐发的关于利己心与同情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还论述了“看不见的手”在利益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文章以宗密对洪州宗禅法的概述和评价为依据,通过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一矛盾命题的阐幽发微,揭示了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宗禅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与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对马祖道一“万法心生、立处即真”思想的解读和剖析,重新评估了洪州宗禅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67.
圣凯 《中国哲学史》2007,50(3):17-25
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摄论学派是重要来源之一。智顗将《摄论》置于"别教"对摄论学派的思想进行吸收与批判。从心识论来说,智顗认为心、意、识三者的关系是"一法论三,三即是一",用三轨来解释阿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那识。但是,从止观的实践与"非三非一"对摄论学派给予批判。从止观的体系来说,我们推测《摩诃止观》的"十广"、《次第禅门》的"十章",都有可能受到《摄论》的影响。智顗以三轨解释真谛三藏的一乘三义。同时,在佛身论方面,智顗批判真谛的三身是"别教",主张三身皆是真实;而且,他还引用真谛的"如如如如智"来解释三身。  相似文献   
68.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69.
在新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贺麟的“新心学”具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虽然不象熊十力那样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其思想的独创性却是对前期新儒家理论的总结。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其后的新儒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贺麟的思想是新儒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贺麟思想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他所提出的“合诗教礼教理学为一体的儒家思想开展的新途经”。本文旨在分析贺麟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70.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