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6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型,考察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与焦虑的关系。对336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时间点调查。结果显示:(1)付出回报失衡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付出回报失衡通过心理契约破裂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3)相较于低过度承诺教师,高过度承诺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经由心理契约破裂对焦虑的影响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了付出回报失衡对焦虑影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焦虑的改善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2.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职场不文明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边界。通过问卷调查315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职场不文明行为负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情绪耗竭、组织自尊中介了职场不文明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耗竭、组织自尊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影响其必要的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观点采择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关的心理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过程受损,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他人中心性。在神经生理上表现出与视觉观点采择相关的脑区激活减弱。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认知功能中反应抑制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的受损所致,建议采用认知干预疗法可能会改善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目前的研究论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观点采择过程的损伤,对于不同水平的视觉观点采择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模式还未有明确的定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该角度入手,更加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水平视觉观点采择的特点和神经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54.
探讨消费欲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对解决个体非健康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个实验考察感知食物空间距离是否及如何影响消费欲望,以及感知资源口腔占用是否会降低感知空间距离对消费欲望的影响。结果发现:(1)感知空间距离越近,消费欲望越强;(2)感知空间距离通过心理模拟影响消费欲望;(3)占用感知资源口腔会阻碍心理模拟从而降低感知食物空间距离对消费欲望的影响。因此,操纵食物的感知空间距离会通过心理模拟影响个体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55.
关怀伦理的心理特征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伦理是从心理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重构的一种新的道德模式。关怀伦理表现为关怀人的感情、情绪和态度等,还表现为人的关系、相关人与情境的关系,因之是一种情境伦理。关怀伦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可以用它来解决人际之间存在的分离问题,帮助我们建立起相互间可信赖、可依恋的关系,注重倾听差异,重视差异,以达成和谐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6.
采用两个研究考察孤独感是否在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一采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等量表对903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感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选取24名高孤独感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降低孤独感和提高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农村寄宿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选取127名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的复杂情境中对熟悉数字的估计策略。两个实验分别要求儿童对10cm长度下的不同范围(0~50和0~100),以及不同长度(10cm和18cm)对0~100范围的数字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儿童对0~50估计时绝对误差百分比曲线呈直线上升型,而对0~100范围的数字估计呈“M”型。针对范围和长度的变化,儿童分别采取心理长度和比例判断等估计策略,但受不同范围的影响更大。这表明儿童会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不同的估计策略,为重叠波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8.
李珍 《哲学研究》2022,(4):118-127
不少学者将干预主义因果论应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这种研究进路遇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究其根源,并不是因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干预主义者没有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一种清晰的形而上学说明。干预主义理论所支撑的并不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而是基于稳健性的多元主义: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体、属性和现象,稳健性为我们相信这些实体、属性和现象是真实的提供了理由。稳健多元主义不是对物理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形式,它能够兼顾物理的首要性和世界的多元性。稳健多元主义不但能够从形而上学层面支撑干预主义因果论,并能帮助其解决排除问题。  相似文献   
59.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 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 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 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 他人临近底线时, 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 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 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 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 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0.
研究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788名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同胞关系以及心理理论的状况,探讨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同胞关系的影响及心理理论作为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同胞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心理理论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与同胞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提高心理理论,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胞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