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1篇
  免费   628篇
  国内免费   1281篇
  947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665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515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409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中国宗教》2002,(3):1-1
  相似文献   
74.
75.
76.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他人临近底线时,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世界宗教文化》2021,(1):131-138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了分析探讨,从妈祖的神职、妈祖相关文献的语言、妈祖图(塑)像及妈祖的崇祀仪式中揭示出其中暗含的男权话语。同时,从对封建女子行为与道德标准——"三从四德"——的分析中,肯定妈祖作为一个女神被崇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超越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研究对当下中国的两性关系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们研究世界宗教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发,如经典作家一再强调:要从现实的社会、国家出发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问题;要把宗教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要用历史来说明宗教;要以经验条件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本质,因为宗教意识形式总是与特定的国家形式、社会形式相联系的。这些重要的方法论观念,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深邃的历史感。而欧美学界流行已久、且有广泛影响的"宗教私人化""宗教世俗化"理论,却囿于短浅的历史观,长期误导人们淡化"宗教的社会性",轻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乃至无视宗教对社会、国家的重要影响。因而,我们确有必要通过回顾学术史,重新认识"宗教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9.
陶公庙是长沙有名的民间庙宇,在当地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国初年,与大多数庙宇一样,陶公庙也经历了庙宇改建为学校的命运。不过,陶公庙的庙产危机并非源自学校,庙产兴学成为应对庙产危机的主要办法。陶公庙在遭遇庙产危机之时,将庙田收入划给梨江女校,保全了庙田的所有权。选择地方公立的梨江女校作为兴学对象,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保证地方利益不被"外人"均沾。陶公庙是长沙明道、万寿和龙喜三镇乡的"地方公产",而梨江女校是地方公立学校,将庙产收入充作梨江女校办学经费,实则是地方利益的重新分配。从地方脉络出发检讨陶公庙的庙产纠纷,会发现庙与学并非截然对立,国家通过庙产兴学达到挤压地方社会资源的目的也未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80.
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谦虚行为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亲社会行为,在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对311名7、9、11岁小学儿童的谦虚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发现,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