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1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69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常保瑞  方建东 《心理科学》2018,(6):1477-1483
已有研究表明"欲言又止"的情绪表达矛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然而,与鼓励"一吐为快"的美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本来就推崇"喜怒不形于色"。那么,文化会改变"欲言又止"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吗?本研究通过对来自美国(鼓励情绪表达的文化)的549份问卷与来自中国(抑制情绪表达的文化)的509份问卷的对比分析,检验了抑制或鼓励情绪表达的文化规范在情绪表达矛盾与心理症状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而言,情绪表达矛盾导致心理症状增加和社会限制增加的结果既出现在鼓励情绪表达的美国文化中,也出现在抑制情绪表达的中国文化中。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一步表明,文化规范调节了情绪表达矛盾与社会限制之间的关系——在美中文化中,情绪表达矛盾因个体感知到较高的社会限制而增加了心理症状。最后,文章讨论了该研究对情绪表达矛盾研究以及文化规范研究的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2.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亲子依恋、抑郁量表对从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筛选出来的246名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进行施测,并由被试的班主任填写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ODD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ODD儿童中男生人数更多,且男孩的抑郁和攻击行为更严重;(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更强,而母亲在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均呈显著相关,但只有父亲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相关;(4)父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母子依恋在母亲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均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基于发展系统论和社会提供论构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322名留守、323名非留守母子进行为期半年共两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家庭(母亲心理控制)、学校(教师支持)和同伴(朋友支持)系统对焦虑代际传递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心理控制对留守、非留守母子焦虑的代际传递均起部分中介作用;(2)留守母子焦虑代际传递的中介效应受教师支持的调节,随教师支持水平的提高,中介效应变得不再显著;(3)留守、非留守母子焦虑代际传递的直接效应受朋友支持的调节,随朋友支持水平的提高,直接效应变得不再显著。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母亲、教师、同伴的视角打破留守母子焦虑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44.
为更好地理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其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可按时间维度将其理论划分为四个相继形成的主题:(1)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主题;(2)成就目标理论主题;(3)内隐智力理念主题;(4)内隐理念主题。这些主题促进了归因、智力、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及管理等实践领域,对学界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对西方主要的死亡心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分析,不同的死亡心理研究在研究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可以总结出死亡心理的核心内涵:外部防御和内在成长。对死亡的抽象认知产生死亡焦虑,死亡焦虑产生死亡恐惧、自我保护、外在价值导向等外部防御反应;对死亡的具体认知产生死亡反省,死亡反省产生死亡接受、亲社会动机和行为、内在价值导向等内在成长反应。作者以死亡心理的两类反应为框架,综述了近5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并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6.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49名高中生进行了感恩,积极情感,积极应对以及心理一致感的测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在感恩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下:(1)感恩既对心理一致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占总效应的46%,又可以通过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间接作用于心理一致感,占总效应的54%,总中介效应要大于直接效应;(2)感恩到积极应对作用路径的差异值临界比(CRD)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路径系数(γ=.43,p.01)显著高于女生(γ=-.01,p.05)。  相似文献   
147.
王永跃 《心理科学》2015,(2):420-425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以配对的328组员工为样本,探讨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及心理安全感、上下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结论: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心理安全感正相关;上下级关系与伦理型领导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中介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上下级关系调节了心理安全感对伦理型领导与创造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8.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49.
立足于中国礼乐教化的人文主义大传统,理性地反思宗教观念、体验、行为和体制,加强和完善宗教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晚清以来,中国就陷入了"中西古今"格局之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组织模式、百姓礼俗生活和民族文化心理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今天,全球一体化加剧,中国文化生态呈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更易使人陷  相似文献   
150.
陈振宇 《法音》2013,(6):22-28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又称沙游疗法,是指在咨询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1]。箱庭疗法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整合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借鉴了心理分析及地板游戏等技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Dora Kailf)创立并发展的一种心理疗法。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于1965年将这一技法介绍到日本,并将其译为"箱庭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