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8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870篇 |
专业分类
4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56篇 |
2011年 | 193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169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心理素质渗透在其他素质之中 ,其他素质的提高最后转化为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对于医务人员良好的性格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 增强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意识精神病学家麦灵格乐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气质。”因此 ,医务人员应长期的坚持心理健康教育 ,认识到自己在自身健康状况上所处的主导和主动地位 ,自觉地接受和制定自我保健措施。2… 相似文献
72.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是我国民族心理学的重要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智力发展、人格、价值观和品格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目前,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几个特点:(1)研究取样主要是青少年和学生; (2)研究取向主要是民族心理的发展; (3)民族心理研究大多与教育研究相联系; (4)民族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增强; (5)民族心理研究的核心是民族文化, 民族心理研究应该深入民族生活中去考察民族习俗; (6)民族心理研究多将民族和民族文化作为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民族心理本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73.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机制是认知老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横断研究与追踪研究表明, 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信息加工资源的衰退导致了基本心理能力的衰退。但由于相关研究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认知机制尚存在争论。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干预实验设计, 通过操纵感觉功能(知觉压力水平)、干预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 考察基本心理能力的年龄差异的变化, 以期为认知老化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4.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生的前因变量, 而探讨其认知发生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建言行为不论是在行为触发机制、过程决策机制还是建议表达机制等三个方面均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发生的认知因素, 该文提出员工建言行为认知发生机制全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5.
预见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的能力,是对未来自我状态进行的推理。该研究由两部分实验组成。实验1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Atance和Meltzoff(2005)的非言语研究范式,探讨了预见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4岁以后,幼儿能够根据未来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物品。实验2以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预见与抑制控制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对幼儿的预见能力存在直接的预测效力,而心理理论则是通过抑制控制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预见过程。 相似文献
76.
77.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对比方法了解不同群体对医学职业潜规则主要表现的认知情况.各群体对医学职业潜规则主要表现的认知基本一致,潜规则流行之势不容忽视.理性地分类和剖析了潜规则现象,发现医学职业潜规则流行与医改具体举措失误、医学职业生态的公益性缺失和医学知识权力的大量滥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理论建构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责任的心理结构以及责任情境的认知特征。对207名被试访谈研究的结果表明:(1)责任是人们频繁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人们体察到的责任情境,在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领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3)在职业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在个人生活中更倾向于归因于自己;(4)人们对责任情境性质的判定与责任事件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5)责任心理结构共由情境起因、自我效能、成就感、内外动机等20个核心要素构成;(6)责任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单向决定模式。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