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29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心理治疗与普通医疗的平等性是美国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面临的一个主要政策问题,强调健康保险应为心理健康和物质滥用障碍提供与普通医疗相同的承保范围。近20年来,平等性立法在美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立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提供双方的多重因素影响,平等性立法的实施及对其效果的评估仍存在一定困难。借鉴平等性立法的经验,得出了一些关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2.
张璐 《美与时代》2016,(10):18-19
绘画流派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画派从晋唐、五代、两宋至明清,再至现代,其形成、发展、消失都离不开时代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画派的差异较大。但由于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及观众的审美趣味等原因,使得中西方画派中某些画家或有相同的审美追求,或有类似的创作主张,其作品也或有气质的相似,或有表现手法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3.
建构主义的平衡化理论是整个皮亚杰学说的精华部分,把皮亚杰的建构说运用于心理治疗的领域,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心理病理学、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皮亚杰建构说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临床价值,这将有力地促进心理治疗的重心从求乐论模式向适应社会环境的控制论模式转移,在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4.
信息加工与情绪障碍——西方关于情绪障碍研究的新尝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汪新建  付翠 《心理学动态》2001,9(2):163-167
西方学在运用信息加工偏向对情绪障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侧重于三个过程,即感知性编码过程,对问题的理解过程和记忆存储过程。该介绍和分析了近年来西方学从信息加工偏向的角度对情绪障碍所做的研究,探讨了此项研究对心理治疗的启发,并指出了此种治疗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5.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思维观的创新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 ,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 ,学科交叉 ,流派纷呈 ,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 4 0 0余种一样 ,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 ,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 ,不断地继承发扬 ,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 ,…  相似文献   
206.
近年来,心理治疗领域更加关注个体积极情感的体验,幸福感的提升和适应性归因方式的建立是其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综述了归因方式和幸福感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心理治疗转变个体归因方式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个体归因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的联系。这将为心理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207.
基于心理治疗实践提出了以"分析自我"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模型.模型假设心理治疗需要整体地分析自我,包括从需要、能力、感受和交互角色等不同角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对该治疗模型的基于认知任务分析方法的过程性质性研究框架,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提升.  相似文献   
208.
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
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是辨识心理治疗的活性成分和改变机制,是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治疗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改进及研究结果的新发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活性成分的层次性观点,改变机制的双线研究及与治疗过程模型的结合,借鉴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改善RCTs时间设计,关注质化研究,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合作,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9.
<正>式反馈是近年来发展出的一项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方法,它是指利用标准化的治疗效果测量工具,系统监控当事人评定的治疗进展情况,并将当事人的进展信息提供给治疗师,以供其随后的治疗作参考之用。治疗效果问卷评定系统和合作-改变效果管理系统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正式反馈测量工具。正式反馈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偏离预期进展当事人(not on track,NOT)的治疗效果,提高当事人治疗进展的速率,同时还能够促进治疗双方更好的合作。正式反馈的作用机制可以使用概念化反馈干预理论和交互作用论进行解释。影响正式反馈作用效果的因素包括反馈本身的特征、当事人初始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师方面因素以及治疗的时长等。未来研究需关注正式反馈的研究方法、作用机制及其跨文化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210.
以往的宽恕理论和宽恕干预的方法多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 缺乏集体主义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在集体主义背景下, 被冒犯者应对伤害的方式、宽恕的策略以及影响宽恕的人格特质都与个人主义有明显的区别。此外, 跨文化的宽恕模型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区分了不同形式的宽恕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基于自我和人格特质的宽恕模型描述了不同背景下影响宽恕的人格因素; 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描述了宽恕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内容的总结也对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