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心理科学》2011,34(6):1501-1501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于2011年7月27日至28日在辽宁大连召开。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承办,主题为社会变迁与个体发展。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46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共计3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02.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903.
刘邦惠  彭凯平 《心理学报》2012,44(3):413-426
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把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突破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对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定向、道德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跨文化实证法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在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认识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纠纷调解等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显著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法的认识、法的建设以及法律的应用。我们认为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国际法律纠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04.
自我欺骗:通过欺骗自己更好地欺骗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菁 《心理学报》2012,44(9):1265-1278
心理学的研究几乎都把自欺看作一种个体特质, 主要探讨自欺对个体自身的作用。而在进化的理论框架中, 自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其他个体。由于直接欺骗有可能被对方识破, 个体把自己欺骗之后就可以“诚实地”向对方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察觉。这就把自欺定义为人际间而非个体内的概念。本文系统地阐述人际间自欺的概念和思路, 并为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一套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在理论上, 由于难以区别通过自欺的欺骗和直接的欺骗, 本文提出一系列假设和条件来证明自欺的存在, 这些条件包括欺骗双方的地位高低、道德高低、和人数多寡。因为自欺是用来应付高欺骗探测压力的, 上述条件可以反映被骗对象的欺骗探测能力的高低。在方法上, 本文提出采用两次回忆的方式来展现自欺, 第一次回忆时欺骗动机存在, 个体在诚实的状态下提供较少真实信息, 第二次回忆时欺骗动机消失, 个体可以提供较多真实信息, 通过比较两次回忆内容的差异来验证自欺的存在。这一操作方法突破了个体间自欺因缺乏操作定义而无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屏障, 为人们探讨人际间自欺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05.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6.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907.
张淑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61-2068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为偏向消极应激预防与控制的传统应激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应激源对个体而言是中性的, 如果个体对之进行积极评估, 认为应激源可以维持或提升其幸福感, 则引发的反应既是积极应激反应。组织不仅应当注重应对消极应激, 还应当注重诱发和品味积极应激。应对消极应激与品味积极应激并重的双重应激管理模式, 是组织进行应激管理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08.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3):522-529
为纪念中国心理学会诞辰90周年,应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邀请,特撰文反映卢家楣及其团队在情感教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内容分以情感教学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和以情感教学理念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两部分。前者包括教学中的情感现象、教学中的情感作用、教学中的情绪调控、教学中的学习苦乐属性、教学中的情知基本矛盾等方面的相应研究;后者包括情感教学理念、情感教学现状、情感教学原则、情感教学策略、情感教学模式、情感教学目标和评价以及为基础教育服务等方面的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909.
和平心理学是近20年在心理学内部兴起的一种以和平心理研究实现世界和平愿景的心理学运动,主要经历了孕育、萌生、形成等三个阶段。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三维和平理论模型、和平自我理论模型、过程式多维积极和平理论模型。和平心理学使心理学的和平研究价值得到回归,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未来的和平心理学理论需要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内自我改良式的局限,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和平本质理论的高度,需要加强与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跨领域整合、重视多元方法的运用、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结合我国当前外交、军事、国内社会现状,在我国开展和平外交心理研究、转型期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心理研究,将势在必行、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10.
世纪之交中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704篇发展心理学的论文题录(1997年-2003年)进行了计量学分析,发现:发展心理学研究集中在社会认知与交往、智能与思维、个性与人格发展三大领域,品德心理、心理健康及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有一定进展,而动作与活动、生理发展、感知觉和老年化四个领域相对不足;研究对象以幼儿、小学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对人生两极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形式以合作研究为主,但合作的形式和范围有待拓展;研究机构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研究力量地区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