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5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谈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向低格调的大众影像文化及通俗文化认同的倾向。只有通过系统的美育,使之对美的追求深刻化、系统化和自觉化,才能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生完美的形象主要由青春朝气、修养风度等方面组成。我们要把美育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大学生追求高水准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达到内在人格美和外在形体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2.
从心出发     
圣严 《法音》2009,(4):27-27
诸位法师、诸位先生和各国的嘉宾:法鼓山这几年都在提倡"心灵环保"及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心灵环保"是我们运作的方式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3.
现阶段我们的儿童文学似乎缺少点什么,看上去花团锦簇、春色满园,但儿童文学的笔触实际上并未真正深入到儿童心灵的堂奥。别的不说,儿童心灵雾霾和儿童文学没有关系吗?儿童文学不能干预儿童心灵雾霾吗?儿童文学作家没有消除、净化儿童心灵雾霾的责任和使命吗?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关注儿童心灵雾霾,让儿童心灵的天空和草地一片清明,这是儿童文学当今一个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4.
马婷婷  吴新望 《天风》2014,(1):48-48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他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恐惧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相似文献   
205.
离别家乡已经很多个日子了,今天我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心中写满了无限的喜悦。离家门还有一段距离,我就看到母亲早已等候在了门口,那一刻,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暗暗涌动。母亲总是守候在家门口等待儿子的归来。清楚地记得,上高中时,  相似文献   
206.
李世波 《思维与智慧》2014,(11):M0002-M0002
在这喧嚣的现代生活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的种种压力与挑战,难免会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但我们往往只注重对疲惫身体的调整,而忽略了对心灵的滋养。《思维与智慧》恰似一滴滴心灵的甘露,在无声无息中滋润着心灵的良田。  相似文献   
207.
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也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利用周记批改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8.
209.
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相似文献   
210.
近30多年来世人有目共睹的一件事,就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大多数人住乡下向大多数人住城里的重大转变。城市化进程比市场化进程更具社会性、整合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元性。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eglitz)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