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心灵的面包     
国庆节期间去东北出差,在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偏僻的长途客运站里,6小时难耐的等车时光让我心生畏惧。于是随意在书摊上转转,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思维与智慧》。我买下这本杂志,不仅是因为印刷精良,封面漂亮,关键是她不花哨,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相似文献   
62.
清淡     
清淡是一种离尘出世的精神,视尘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贱贵为过眼云烟,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真真切切,不拘于功名利禄,不在乎人言是非,而志气清明,品性高洁,有“往事如烟俱忘却”的情怀,亦有“心底平静天地宽”的豁达胸襟。清淡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恬淡抒怀,清淡是“结境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的离尘心境,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品性,是“芦花香里风清,几度渔歌;杨柳影中月冷,数声短笛”的乡间闲情异趣。清淡是老庄的逍遥游,是嵇康的广陵散,是林和靖的梅妻鹤子。清淡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聆听天簌之音,感受天地情怀…  相似文献   
63.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购物类APP中领军者——淘宝APP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同质化APP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只有将用户体验置于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融入个性化的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的心理感官、视觉体验、情感关怀的APP。只有做到功能性与视觉美的有机完美结合,增加人机交互的舒适性,才能真正使用户爱戴,提高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65.
"儒学"一词可能意指两种内容,即"儒家哲学"和"国家儒术"。对于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真正具有积极意义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儒家哲学"以孟子的学说为核心。它强调认知、情感和意动的心灵簇,鼓励人们关注家庭爱及其社会扩展,同时也为研究仁爱、安心、关怀、苦痛、移情等世界性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学理内容和积极的思考向度。就此而言,"儒家哲学"这一古老的观念无疑具有新的生命。中美学者不仅可以在这一课题上展开合作,而且他们的合作必定富于成果。  相似文献   
66.
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汪玲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该文就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已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元认知的内涵界定为“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并确定了元认知活动的三要素,即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论述了每一要素在元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以元认知三要素关系示意图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F显著升高,在情绪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上出现适应性反应,表现为随刺激反复出现,厌恶反应减少;(2)道德厌恶下个体心率显著上升,没有出现情绪适应性反应。研究结果支持了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情绪的特异性观点。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采用"投注—反馈"的虚拟赌博游戏范式,通过2个实验分别检测个体在评价自己决策结果 (实验1)和观察他人决策结果 (实验2)过程中赌注大小(即参照点)对大脑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体验自我决策结果时,输钱比赢钱诱发更负的FRN,仅有一个负反馈(-10元)表现出以赌注为界的分离,且相对效价一样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2)体验他人决策结果时,无论输赢,有赌注比无赌注诱发的FRN更负;而且相对效价相同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据此可以认为,FR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赌注为基准的主观标准对社会信息的评价判断:自我体验中的个体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收益;而替代体验中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损失更多"看作一种负性结果。  相似文献   
69.
选取3063名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平均年龄19.76 ± 0.73岁)为被试,考察大学生投入在学习体验(课堂学习体验和课外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学业成就、共通能力和学习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投入在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大学生投入在学习体验和共通能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大学生投入在学习体验和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0.
通过伦理叙事实现情感共鸣,是古今中外普遍认同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伦理叙事发挥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说者以经验世界的范例激发了听讲者的情感共鸣。但是,伦理叙事激发情感共鸣的机理需要科学的揭示:为什么事实叙述可以激起主体之间的情感性反应和价值性回应。伦理叙事是在情景创设这一场域下,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促进生命主体形成内在的伦理体验。伦理叙事产生情感共鸣的机理是:"塑形""传神""会意"的三维联动,即由情景创设形成情感共鸣之场域共振,叙事者的价值引导回应主体情感共鸣的内隐诉求,主体间隙的内在伦理体验形成情感共鸣的主观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