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0篇
  19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一个人一生的教育看成是一场接力赛的话,那么高中教育则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棒。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学会做人就是进行品德教育,学会学习是智育,学会发展是培养综合能力。在这几个方面里,学会做人是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初冬之暖     
初雪 我所在的小兴安岭,今年的第一场雪算是姗姗来迟了。早起,拉开窗帘,见外面大雪纷飞,乱乱的扑在玻璃上。于是心生欢喜,急急出门。漫天密密麻麻,雪花攒簇而来,触地即融,而那些尚未落尽叶片的树上,则挂了茸茸一层。  相似文献   
113.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114.
北宗禅发展到明代,再次出现兴盛之势。北宗禅的重兴,一方面承继着“观心看净”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不断融摄相关思想来完善自身理论,其中唯识学便是明代北宗禅僧关注的重要思想。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一方面表现在北宗禅僧与唯识学者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北宗禅僧如无迹正诲、了凡乘时等,其自身便是唯识学专家。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既与明代佛教发展的大势相契,也与应对时代命题尤其是外来宗教的冲击与责难相关。  相似文献   
115.
<正>关学开派,肇自横渠。北宋时期,在陕西关中形成的一个以张载为核心、以其所创立的新儒学为特征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史称关学。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度过,并长期在关中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其所创立的关学为孔孟儒学在宋代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载也因此而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南宋学者吕本中最早提到"关学"这一概念1,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将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并列加以考察。明初宋濂、王祎  相似文献   
116.
<正>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大作用。它向人类提供了为学、为政、为人、为道的许多基本理念,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共鸣。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儒学社团和专家学者齐聚儒家圣地曲阜,举行第二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隆重纪念儒学创立者孔子,认真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3  相似文献   
117.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118.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文化的根本,也是构成五台山学的基石。在三晋文化及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办好《五台山研究》,以刊促学,学研并进。有效保护、利用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凸显出新的现实价值,使之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三晋文化的重构、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无疑也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9.
孙蕾 《学海》2014,(4):165-171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制度,为德日国家所无。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既判力理论在上述国家存在差异。我国为遏制所谓的"虚假诉讼"现象而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该制度。要使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具有一定的制度空间,则应当使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既判力相脱离,同时对虚假诉讼现象进行大致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来重新型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空间,以理清其与再审之诉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制度边界。  相似文献   
120.
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