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唐卫民 《天风》1994,(9):43-43
神的使女王德录歇了她地上的工,安息主怀了。河南开封市教会的信徒深深地怀念她。 王德录教士(1908—1994),河南省新郑县人,父亲是教会牧师,弟弟王天福也是一位牧师。年轻时,她清楚神的呼召,立下了守童身奉献传道的志愿。她曾在开封真光师育女中。  相似文献   
232.
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特点及阅读能力高低读者的差异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姜涛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9,32(1):60-68
选取小学3,4,5年级儿童各20名作为被试,系统探讨了儿童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意识、首音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的特点及发展,根据老师的评价把被试分为好的读者和差的读者。研究结果表明,语音意识测验成绩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音节意识与首音一韵脚意识先于音位意识而发展;好、差读者在语音意识测验成绩上差异显著,而且,年级差异与好、差读者差异的程度和趋势是一致的,好、差读者在语音意识发展的速度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33.
道的教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丁&;#183;布伯(1878—1965)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自不待言,有P.A.Schilpp和M.Friedman碥的《马丁&;#183;布伯的哲学》一书为证。国内学界读过马丁&;#183;布伯《我与你》一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该书有60年代熊伟先生编的节译本和80年代陈维纲的全译本),但知道布伯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尽管他不懂汉语,但他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硬是把《庄子》和《聊斋志异》翻译成了德文,这一学事曾在德国轰动一时,据说海德格尔读的《庄子》就是布伯的译本。布伯之所以如此“痴迷”于东方文化,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相信古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甚至可以拯救现代堕落的西方文化。二是,他不仅精通“西学”,而且对“东学”也理解颇深,他的犹太人背景使他天生地对东方文化存有好感,而他对哈西德教派长达五年的观察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古韵的体会。所以,布伯本人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位最佳的沟通者。我们在此翻译布伯论东方和中国文化的三篇文章,目的也是要引起国内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34.
仁政: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及其借鉴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政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富国裕民、为政以德、宽猛相济、礼治德教、尊贤使能等是仁政的思想内涵。这一宝贵的历史伦理资源 ,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35.
差等原则是荀子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明确肯定以礼义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具体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荀子特别强调“德能”与“位禄”相挂钩。对于差等分配,荀子首先从“天秩”与“人秩”的维度作了理论层面的可欲性分析,同时又从礼、法、圣王的维度作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设计。依荀子,差等分配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差等分配,方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6.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37.
道坚 《法音》2009,(6):5-14
虚云大师(1840--1959)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俗姓萧,名富民,生而茹素,深有慧根法缘。咸丰八年(1858).师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随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彻.字德清。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绪二十一年(1884)住江苏高曼寺.因沸水溅手而茶杯落地,疑根顿断,得以彻悟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38.
肖雁 《中国哲学史》2007,(2):102-107
《诗经》“德”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确立了“德”作为一个哲学和伦理范畴所特有的形上义蕴,开启了一条从形上王国通向现实人生的道路。“柔”、“惠”、“直”、“恭”、“温”、“善”等诸多道德规范和道德条目的内涵开始向“德”渗透,德性思想和意识逐渐生成。“德音”、“德行”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的出现,则为“德”范畴在哲学和伦理向度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9.
现代性语境下的德与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07,1(5):10-16
在前提批判的意义上,法与法律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法哲学研究对象的法乃是包含着诸多个别性的普遍性,是实现了个别性的共同性,在此意义上,德与法有着共同的基础.在操作的意义上,德愈益扩大其范围,甚至在某些境况下,德与法构成了"重叠共识",这意味着,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基础作用.当然,在现代性语境下,德与法的相互分离和相互交织则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市场社会的确立.市场社会是一套复杂的社会设置,它以欲望满足最大化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市场社会不断要求着与之相匹配的游戏规则,而且决定着德与法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40.
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之一的"谦"德,一般指谦逊、谦卑和谦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述了"谦"的含义和根据,而且还论证了"谦"的价值.一般认为,"谦"的价值在于其有益于修德、为学、待人和持业.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谦"德,以至于出现了某种过谦的倾向.西方亦有"谦"的传统,不过与中国古代的"谦"德相比,西方的"谦"德不易走向极端化.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正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但"谦"德仍然有其价值.我们应当在接续传统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方"谦"德的有益成分,以重塑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谦"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