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3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士德和士大夫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借鉴或吸收。本文对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及评价提出一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252.
心灵的伴侣     
我是一名山村壮族教师,一册《思维与智慧》在手,那份喜悦与惬意的心情,如同农人置身于丰收的田野。细细地品:品她那丰富的内涵如沐春风,有春风就会萌芽,有春雨就会开放,精导妙引,使我亮起了自信的明灯。悠悠地思:思她那精彩、凝炼的要言妙语,更是一种文学美的艺术享受。有情方为育人人,她是振奋精神的甘露,是学者风范的向导,是教有特色的佳音,是博学广识的源泉。她警醒我不断重新审视,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完善自我;她是以德为先,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53.
成德成圣是孔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在孔子思想中,成德成圣的逻辑进路,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宋儒朱熹与近人钱穆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与可比性。在孔子的成德思想体系之中,"志道"居于最高层次,"据德"是"志道"的基础和根据,"依仁"则是"据德"的主要途径,"游艺"则是居于最底层,是实现前三者的入手处。孔子之学为"下学上达"之学,他自述的进学、成德之历程正是这一学宗的生动体现。"道"、"德"、"仁"、"艺"四目在层次上是有高低的,是按照"道"→"德"→"仁"→"艺"之高低次序而列。与其"下学上达"之学宗相符,其成德进路应为"艺"→"仁"→"德"→"道"。这是一个从"实"走向"虚",从"现实"走向"理想境界"(达道)的"下学上达"的成德进路。  相似文献   
254.
有一位曾在中国居住过廿三年(1923-1946)的法国神父,他在中国写完使他名扬四海的著作,最近几年,为庆祝他逝世五十周年,全球四洲举办五年十场大型研讨会来纪念并发扬他的思想:2001-Hastings(英);Lille(法)2002开罗:巴黎2003北京;Stras-bourg(法)2004罗马;巴黎2005纽约;巴黎。对中国人,尤对中国天主教而  相似文献   
255.
“观其德义”是孔子确立、后学继承的先秦儒家解读《周易》的基本原则。但具体如何“观”,其“观”法如何,孔子及其后学没有明言,学界亦鲜少研究。该问题对于研究儒家易学的起源、先秦易学的发展、“易经”之学的形成都具有关键意义,不容忽视。先秦儒家“观”《周易》约有三法:一是假借误读法。此法将《周易》言辞中某些字读为假借字,就此假借字而发挥义理,所得义理脱离《周易》古义,给人错误解读之感。二是象数分析法。此法突破《周易》“象思维”的原始直观,将象数作理性分析、逻辑演绎,从而将《周易》卦爻辞纳入象数分析框架,生发义理。三是事理联想法。此法由《周易》卦爻辞字句古义出发,通过转化、类比等联想思维方式阐发义理。  相似文献   
256.
如何理解"德得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可折射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与取向,必须对之予以正确阐释。“德得相通”应该理解成“德”与“道之得”、“心之得”意义上的相通,不应该似是而非的理解成“德”主要与“利之得”意义上相通,更不能把如此理解的“德得相通”视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应该是以提升自我德性和实现理想人格为主旨,强调克己尚义的道德价值论。  相似文献   
257.
在儒家经典英译的过程中,"圣""神""天""帝""仁""贤"等概念之间的理解、关联和转换,特别突出地折射出中西之间的思想碰撞。而"强为之名"的翻译似乎可以建立对应的概念系统,却未必意味着真正的"会通"。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之所以不可替代,也许恰恰由于他始终处于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经典译介者的身份纠葛,从而无法"求同"的文本却成全了迂回辗转的比较和释义。就此,从"至诚如神"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惟曰其助上帝"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等,在理雅各的译文中都成为"释"而不仅是"译"。这对儒耶对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8.
李世峥 《天风》2011,(5):23-24
2011年5月8日,是陕西教会老前辈田景福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位一生坚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之精神的教会前辈,以其大半生的精力,投身于陕西基督教的事工,为陕西教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牧者留下了佳美的脚踪。适值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愿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及了解的事迹作此拙文,以表后辈对先辈的景仰与缅怀。  相似文献   
259.
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现实中去,其实现的伦理机理与路径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为师者从立德、立言、立教的"三立"实现,以完成教师最高层次价值建构,从"道""理""体"的视阈进行价值铺设,教师是先行者;为学者以达德、达言、达行的"三达"实现,以完成学生层次价值建构,从"道""器""用"的视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成为社会人,为人者以修善、修智、修身的"三修"实现,以完成人才层次价值建构,从"性""智""和"的视阈进行价值引导,人本身是道德和理论的拥有者;国家和社会承担立德树人的条件保障职责,以树制、树伦、树心的"三树"实现,以完成现实层次价值建构,从"事""势""美"的视阈进行行为引导,国家和社会本身是伦理和制度的推行者。  相似文献   
260.
"塔克—伍德命题"不仅试图表明,马克思既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也反对以不正义的名义谴责资本主义,而且认为,资本主义损害了根植于人性之中的自由/自我实现才是马克思开展批判的真实缘由。根据该命题,基于正义、权利等"道德的善"的批判在有效性与合法性上是不成立的,而只有基于人性的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才真正有效。但是,马克思对人性等概念早已做出严格限定甚至清除。与"自由/自我实现"相比,通过"阶级利益"来解释"非道德的善"才更加贴切。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比资产阶级的更加普遍和真实,可以有力地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阶级利益的"非道德的善"和作为正义的"道德的善"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取前舍后的关系:后者可以经由前者得到解释和定义,并在"妥为安排"之后与前者相兼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