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朱子继承了程颐偏言仁与专言仁的思想,认为一方面仁是与义礼智并列的德性,另一方面仁又包含了义礼智在内,在前一种情况下,仁是爱之理,在后一种情况下,仁是心之德。朱子所说的心之德首先包含了得之于心的涵义;其次,心之德是兼性情而言的;再次,心之德包含了生意流行的意思在其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疏会发现,在仁学问题上,朱子对程颐的继承主要是形式上的,而对程颢的继承往往是内容上的,从哲学气质上来看,朱子的仁学更接近程颢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主要针对简帛《五行》篇中的论述,探讨德的内外之分及内外的关联。《五行》开篇即区分了"德之行"与"行",以此强调了德的内在向度的重要性。该篇还同时指出,"德之行"呈现于内的正是以情感为代表的各种内心活动。而《五行》经、说有关慎独思想的讨论,进一步阐发了德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内心的情感因素被规定为外在行为所以然的依据。《五行》篇强调不能一味地追求德行或仪式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并没有排斥或贬低外在的形式,而只是强调不应过度关注外在仪节。  相似文献   
123.
李莉 《中国宗教》2014,(7):40-41
丝绸之路见证了世界诸多宗教的传播与交往,承载了不同宗教的思想创新与历史进程。今日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过程中将焕发生机。彭树智教授在《文明交往论》中写道:"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的开拓一样,都是世界性的两大文明交往之路,都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阶段性的标志。"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尽管开始于政治军事,繁荣于商旅交通,但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往。或者可以说,丝绸之路的核心作用之一,就在于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24.
正憨山德清的《肇论略注》在晚明佛教界多年"物不迁"诤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注既整合各家的注疏,又融入自身的禅观体验,是晚明注释《肇论》的重要论述。本文通过着重分析《肇论略注》以及憨山涉及"物不迁"义理的其他著述,说明其在诠释"物不迁"义理时所展现的特点。具体说来,憨山"物不迁论"义理的诠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5.
正本届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契理契机,对于引导道教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正信正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届论坛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道教的思想和智慧,问诊把脉、探寻良方,体现了道教界对知行合一的不懈努力,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本届论坛既有大会演讲,又有电视论坛和分论坛讨论,纵论文化之道、养生之道、天人之道,畅谈道教慈爱精神、诚信思想、生态智慧,主题突出、视野开阔,  相似文献   
126.
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见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以泰国北部地区清莱、喃邦二府三家德教团体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的特刊、乩文、碑刻、回忆录等泰国华人文献及口述史料,勾勒这三家德教团体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创建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华人宗教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在道德与法律、德治与刑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从其仁爱的思想原则出发,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社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德刑兼治、德主刑辅,重德治、轻刑政;主张宽猛相济,先教后刑;主张富而后教,强调社会道德教化,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儒家的德刑观在中国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9.
像象观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德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观,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的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的两个卦。综的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的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的关系。而综的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的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的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的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的内在建构原则。来知德的像象观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儒家传统哲学的重要主题.在当代视阈中,儒家幸福观不仅展现了对"孔颜之乐"的价值选择、对君子圣人的人格向往、对"与天地参"的境界追求,而且也蕴含着融合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实现与幸福享受、幸福生活与幸福境界等方面的致思.这种统一与融合的幸福致思为提升和改善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