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40-41
十年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信仰虔诚、学修并重的高级僧伽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学院为依托,持续加大学院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3.
李秋红 《现代哲学》2021,(1):156-160
《吕氏春秋》的政治理想是"法天地",即效法"天道圜"与"地道方"。政治上的"圜道"是指君主的意志能够顺利地下达百官、影响人民;反之,人民的欲求和心愿也能顺利地上达君主;君主、官员、人民之间形成良性地互动和循环。而"地道方"是指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君臣分职论。"法天地"的实现有赖于君主自身之"德",此"德"是一种具有感通能力的精神力量。"德"论沟通了"道"与"无为"、养生与治国,将《吕氏春秋》的政治理论贯穿起来,其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为"养生-全德-圜道-无为"。  相似文献   
134.
屈丽蕊 《法音》2021,(4):45-52
山居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创作范畴,可以分为文人山居诗和僧人山居诗两类。文人山居诗多用于抒发山水之乐、隐逸情怀;僧人山居诗则多用来表现山居修道的禅悦体验,传达苦空无常的佛教义理。僧人山居诗是随着僧俗交往的密切,在文人山居诗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自中唐以来,历代禅宗典籍中保存了大量以"山居"为题的作品,山居题材为僧诗所常见。到晚明,随着佛教的"短暂复兴"、居士文化的繁荣,僧人山居诗创作出现高潮。晚明"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都有大量诗作留世。  相似文献   
135.
程瑞  卢克龙郝宁 《心理科学》2021,44(6):1336-1345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是愤怒情绪促进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通用路径,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促进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的特异路径。  相似文献   
136.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37.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39.
从产品角度对地方语广告进行研究。本研究将语言熟练度和地域文化认同这两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选取产品卷入度作为调节变量,分别在语音和文本广告两种不同的广告媒介中,研究广告语言(普通话VS粤语)对广告卷入度(认知卷入度VS情感卷入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高卷入度产品广告,普通话比粤语产生的广告认知卷入度和情感卷入度都更高;对于低卷入度产品广告,无论广告使用普通话抑或粤语,消费者对广告的认知卷入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粤语比普通话能带来更高的广告情感卷入度。  相似文献   
140.
桑标  邓欣媚 《心理科学》2014,37(3):601-609
旨在探究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青少年和成人对不同情绪刺激使用不同调节策略时,调节效应的差异。实验一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R-I Task)”考察了35名青少年和35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实验二进一步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分组(高唤醒/低唤醒),考察了59名青少年和59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整体而言,对不同效价和唤醒度情绪刺激采用增强调节或减弱调节时,成人的调节效应量均大于青少年,对正性情绪的减弱调节方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