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2.
陈真教授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吗》一文,对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的基本哲学倾向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认为他不加分析批判地认肯一切现实存在。然而,这一基本判断不能成立。该文指出麦金太尔为了寻求对德性本质的界定,从描述性的叙述中归纳出德性本质概念。然而,在其论述过程中,该文试图通过在历史与传统中有效力的德性规范来进行论证,这一论证犯有事实与价值相混淆的错误,所以这一批评不能成立。尤其是麦金太尔对摒弃亚里士多德传统德性的现代道德状况的批判表明,将麦金太尔定位在"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一判断上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93.
对于德性论的研究,在中西伦理学研究中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一流派的主旨意趣、根本特征、逻辑框架、呈现形态如何,对之却仍然缺少一个全局的把握,德性伦理的类型学(taxonomy)与方法论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为此做一点准备工作,分析了当代西方德性论主要是在21世纪的新进展,提出这一流派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研究局面,在研究主题上不断深化,范围不断向政治哲学与应用伦理学拓展,形成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亚主义、情感主义、尼采主义等理论模式,围绕德性自足性、德性与规范、德性与知识、德性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充分讨论。当代德性论所呈现的多元局面,根本上植根于人性以及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94.
常新 《中国哲学史》2015,(2):96-102
"心体"系宋明理学一重要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它直接肯定道德主体与道德法则之同一性。在李二曲哲学中,对"心体"问题的辨析是其建立道德形而上和道德主体论的拱心石,也是二曲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切入点。其"心体"之意大致指心的本然性质、面貌、状态;心之"体"即性之理。二曲"心体"论即像朱子那样重视其认知之义涵,强调心体之"虚明",又继承王阳明重视"心体"作为道德本体之传统,强调心体之"至善"。李二曲"心体"论体系所涉及概念较多,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蕴含着主体意识、道德本体、修养工夫等内容。其"心体"论逻辑终点为"人心",它有可善、可恶之可能性,当人心与世运发生冲突之时,李二曲主张"明心"与"体理",使"心体"能明善复初,葆有其性。  相似文献   
95.
扎戈泽博斯基主张用伦理德性来解释理智德性,即理智德性是一种深层的和持久的获得性卓越,包括产生一个特定欲求目的的典型动机和实现这个目的的可靠成功。然而,无论是在对德性进行解释方面还是在解决葛梯尔问题和价值问题方面他都遭遇了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智德性的内在性与知识的外在性之间的矛盾。一种可行的建议就是放弃理智德性的成功要求,全面转向内在主义,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知识解释的辅助因素。总之,扎戈泽博斯基对理智卓越的追求和"真理之爱"的召唤重续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促进了知识论与伦理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96.
德性乃内在自我的彰显,它经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其内在运作机制却是良心通过良知而向良能的实现。良心即是好、善心,它是人性对心灵的本能觉悟。良心的这一生成方式开启了它敞开自身的双重道路,即致良心的认知道路和诚证良心的行动道路。致良心,就是启动精神世界的意识的功能,对良心予以理性的致知而构建良知;诚证良心,就是以良知为武器和方法,来指导行动验证良心的力量,这即是良能的践行。  相似文献   
97.

基于现象学方法,以《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有关人的存在与心神的几个追问为线索,阐述了中医关于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三个命题:其一,人是自主的和有态度与行为选择自由的一种存在,人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期望寿命;其二,得神和守神是人之存在的本质特点,对于人类的疾病而言,调神和守神永远处于中医序贯治疗的首位;其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是人病不可愈的根本原因,人可以通过自己意志的力量,去实现“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达到“终其天年”期望寿命的目标。认为中医关于人存在本质的这些追问和回答迄今仍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和生存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在逻辑上有包容论、互异论和交叉论(延续论)三种可能的类型。包容论认为,后者关注范围更广,前者作为一个部分包括在生命伦理学当中。互异论主张,两个概念在跨学科特点方面不同,生命伦理学必须通过跨学科协作,以公共性为导向,而医学伦理学较为单一,以职业性为目标。交叉论(延续论)强调,医学伦理学经历了古代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包容论与互异论过于强调二者的相同或区别,割裂了二者内在联系,片面性显而易见。交叉论(延续论)看到了二者内在逻辑,反映了本体属性,是更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是广大民众的共识和愿望,但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困境。资本垄断医学导致道德沦丧;技术统治医疗导致伦理缺失;利益吞噬人性导致人性亏损,任何完善的机制、体制、规范也难以完全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德性伦理兴起是化解道德危机的迫切诉求,也是医学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摆脱医学道德危机,不仅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更需要道德与良知的支撑。务必要重视德性伦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让道德的力量唤醒被麻醉的良知,从而超越资本逻辑、超越技术理性、超越自我意识,让现代医学真正为人类健康造福。  相似文献   
100.
杨儒宾提出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问题,本文以理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认为朱子这一态度是其扬弃张载和二程相关论"知"思想的结果。张载首创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是其以本末二分模式论本体、心性之必然结果。程颐虽也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分,却强调"正心诚意"工夫必须在"格物致知"上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朱子慎言德性之知,与其以"理一分殊"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关。朱子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在本源上相通、在分殊上相异,因此"格致"工夫就不可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而应在"分殊"上见"理一"。与此相对,阳明强调"此知之外更无知",良知必以见闻为发用。阳明此论,旨在批评朱子的"析心与理为二",也没有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