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李卓  郑馨 《美与时代》2023,(12):62-64
如今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居住环境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结合二者实际情况时,景观环境的优化就成为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以北京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空间结构受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提出行动引导空间、空间功能复合、弹性空间利用和文化审美延续的原则,并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对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展开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2.
《学海》2018,(5):117-120
在"微媒介"盛行的当代社会空间中,"微文化"以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空间。"微文化"因其丰富的内容、个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快捷的传播效应颇受大学生的喜爱,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方式。但"微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微文化"中浅表性思维方式的盛行消减了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参与主体的情绪化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思潮的广泛嵌入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鉴于此,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应着力净化"微空间",构建大学生的认同环境;增强能力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凸显"微文化"宣传认同客体的优越性,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信。  相似文献   
163.
彭巍 《美与时代》2023,(1):79-8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古建筑在当下不断遭到破坏和废弃,如何更合理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问题。以咸宁桂花镇垅骨桥为例,进行古桥活化微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未来古桥改造提供助力。古桥的改造再利用,能更好地将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在经过改造后其不再只是冷冰的建筑,而是能真正为人所用的新产物。  相似文献   
164.
中国传统幌子是古代店铺用来招揽顾客的形象性的行业标记,其简洁生动的造型、鲜亮醒目的色彩、自然质朴的材料组成的视觉景观极具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商业民俗景观。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幌子也以其独特的民族风采和现实功能重新进入了都市的街巷之中,越来越彰显出其生命力。在其现代的设计应用研究中不仅要取其形,更要在当代的商业景观设计中更好地延其意和传其神,把它和当代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与浓郁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富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幌子的文化特质,以形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都市商业景观。  相似文献   
165.
历史街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形态和景观面貌,其建筑特征和形态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韵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痕迹逐渐被弱化。中原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和价值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能够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的延续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6.
五台山地貌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位于汾渭地堑北部,是典型的断块山地。古滹沱河和古清水河侵蚀新生代以来隆升的五台山,而形成和缓的夷平面和深山峡谷的地貌特征;五台山高海拔的特征,又为冰缘地貌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发育提供了基础;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叠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五台山独特的景观。谷底开阔、地形和缓的台怀盆地成为佛教建筑和文化集中分布的区域,保留的重要的佛塔、寺庙建筑、佛像和壁画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67.
成伯清 《学海》2011,(5):5-11
现代城市,无论是四处蔓延的外在空间还是置身其中的内在体验,都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而使用隐喻,即以我们熟悉的经验领域的图式和形象来描述和叙述我们不熟悉的乃至无以名状的现象,是常见的认知和表征策略之一。事实上,针对城市,人类已发明了诸多的隐喻,从"有机体"到"机器"再到"网络"等等。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演变,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竞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喻,不仅充当了想象的框架,也会限制对可能的发展策略的抉择。本文在追溯了城市隐喻的谱系之后,着重从增长机器和景观两个隐喻的角度,反思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增长联盟和辉煌意识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的深层影响。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相似文献   
168.
张敏 《美与时代》2013,(5):9-13
农业景观是动态的,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我们全部感官的参与,而了解农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审美体验更敏锐。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对农业景观的诠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农业景观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性景观,其中包含较多自然要素。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对现代人依然有吸引力。不同审美主体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方式有差别。在新型农业景观建设中,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农业景观和西方现代工业化农业景观的长处,克服其缺陷,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正能量”的发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对当今时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发挥其正能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1司题。  相似文献   
170.
哲学家们重新关注环境的美学评价已有近半个世纪。最初,他们的兴趣集中在自然方面,以及认识和鉴赏自然美的方式上。对自然界之美的鉴赏同人类活动一样古老,并与历史的曲折并行发展。史前期的艺术和器物便显示出美感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