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于血液透析的广泛应用,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慢性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张俊  邹泓 《心理学探新》2012,(4):376-383
该研究以37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理财教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部分符合Shim(1996)提出的二阶模型(包括质量导向、非理性导向、享乐导向和价格导向等四个二阶因子);(2)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品牌导向上高于女生,在流行导向和娱乐导向上低于女生;(3)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可划分为决策随意型、决策紊乱型、决策理智型和决策实惠型;(4)父母消极的理财教育方式会导致中学生形成非理性导向或享乐导向的消费决策风格,而积极的教育引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中学生的非理性决策风格,促进其形成质量导向的决策风格。  相似文献   
23.
高鑫  刘蕊 《应用心理学》2022,(4):333-343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体验未来事件的心理建构。通过梳理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探讨年龄、工作记忆能力及自我相关性的调节作用,并指出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情境预期-情绪假说和“关注未来”的注意机制:一方面,情景预见后的情绪影响延迟折扣;另一方面,情景预见通过影响等待时间成本和延迟收益权重,改变决策偏好。未来可将情绪障碍个体纳入研究对象,细分预见的具体情绪,建立规范的控制条件及对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24.
共有消费是多位消费者共同参与并承担开销的一种常见的消费活动。本研究基于风险转移理论, 探究了消费情境(单独消费vs.共有消费)对不熟悉产品偏好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通过5个实验, 结果发现:相比于单独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 在共有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不熟悉的产品。原因在于共有消费情境会转移消费风险, 使得消费者对不熟悉产品的感知风险降低。但是该效应仅发生于产品风险较低的产品。同时, 当共有消费群体的关系较为疏远时, 该效应会消失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25.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26.
眼动追踪技术因干扰性低、客观性强、获取数据丰富而准确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决策研究。通过操纵眼动过程, 可使决策结果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 建立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因果链, 为决策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基于外源性眼动操纵、注视追随操纵这两类研究, 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眼动操纵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常见操纵指标、操纵效果, 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操纵类别的优缺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决策者策略及偏好的差异, 结合计算建模等方法进一步丰富操纵指标和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的优势拓展到其它领域是眼动操纵研究未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7.
采用基金投资框架任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眼睛注视线索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极眼睛注视线索促进了被试在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行为,控制组与积极、中性、消极眼睛组的行为结果无显著差异;(2)以均字注视次数为指标的眼动结果表明,积极眼睛组和中性眼睛组对确定损益的关注差异大于对风险损益的关注差异;消极眼睛组和控制组被试对损失的关注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对确定项的关注大于对风险项的关注,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消极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改变了个体对风险性和确定性的感知,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规避消极情绪线索可能有助于减少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28.
任赫  黄颖诗  陈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68-1182
计算机化分类测验(Computerized Classification Testing, CCT)能够高效地对被试进行分类, 已广泛应用于合格性测验及临床心理学中。作为CCT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止规则决定测验何时停止以及将被试最终划分到何种类别, 因此直接影响测验效率及分类准确率。已有的三大类终止规则(似然比规则、贝叶斯决策理论规则及置信区间规则)的核心思想分别为构造假设检验、设计损失函数和比较置信区间相对位置。同时, 在不同测验情境下, CCT的终止规则发展出不同的具体形式。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开发贝叶斯规则、考虑多维多类别情境以及结合作答时间和机器学习算法。针对测验实际需求, 三类终止规则在合格性测验上均有应用潜力, 而临床问卷则倾向应用贝叶斯规则。  相似文献   
29.
模糊痕迹理论是用于解释记忆、判断与决策的综合性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主要基于对信息存储、表征、提取和加工过程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模糊痕迹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其要义(gist)如何发挥核心作用,使得模糊痕迹理论有别于其他传统的决策模型。该理论将高级直觉与原始冲动性进行了区分,并且预测决策误差来源于判断与决策的各种不同成分,如背景知识、信息表征、提取和加工过程等。模糊痕迹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如框架效应、合取谬误等传统决策与判断文献中常讨论的误差现象,同时基于该理论的研究还得到了一些与传统决策理论相悖的新发现。此外,对脑与行为如何发育性变化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成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视角,这些对脑与行为的发育性研究和对特殊人群的研究结果也都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要义加工依赖的预测。  相似文献   
30.
方言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旨在考察语言类型(方言、普通话)对群体和个体社会决策的影响。实验1通过改编的公共物品博弈范式,发现方言条件下信任与合作水平、主观评定积极情绪和心率的变化值更大,皮肤电无显著变化;普通话条件下信任在主观消极情绪评定和合作行为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实验2利用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发现不公平的¥2-¥8分配方案下方言条件的接受率显著高于普通话条件,提议越公平接受率越高。结果表明方言会影响人们认知、情绪和决策行为,研究为语言和决策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