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48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222.
223.
汉末的《老子变化经》是体现老子的神学形象与仙教长生救赎的重要文献。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这篇经文,分析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信道者如何建构老子的神学形象,老子集至上神与长生神仙于一体的宗教主神形象,已经初步显现出道教的本初面貌;在人世治乱的历代革变中,老子如何在乱世之中通过长生信仰救赎与劝勉教众。 相似文献
224.
虚拟化身是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化身形象是与特定刻板印象相联系的虚拟化身的外在表象。虚拟化身与攻击性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但还有一些问题尚需探讨。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采用线索启动的方法,考察了化身形象、游戏暴力性和玩家性别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化身认同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1结果表明:化身形象与游戏暴力性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有显著影响;在非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的影响边缘显著,但对攻击性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诱发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游戏暴力性的影响。实验2结果表明: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与玩家性别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女性在化身认同方面比男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男性在攻击性方面比女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导致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5.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小说大多通俗易懂且篇幅较长,囿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因此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课堂上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抽象的艺术手法的研究,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被动。没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很容易从“主导”地位滑落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说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侧重对学牛讲行不同方式的问谴}旨导。 相似文献
226.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思维与智慧》2014,(11):F0004-F0004
画作描绘了一位少女在乡间树林下编织花环的场景。画面中少女形象恬淡、优美,充满浓厚的乡村风味和田园情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27.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毛泽东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塑造了毛泽东独特的政治形象,是毛泽东形象的基础元素。毛泽东在国外研究视域被认为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传承者、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实践者、基于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创新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外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形象的深沉底色。国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呈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对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推进治国理政实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28.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众多组织和机构中十分普遍,其对社会、组织及个人的负面影响也备受学者们关注,但以往研究却忽视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另一面。本文从道德补偿视角探究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关系受益人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通过4个实验研究设计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促使关系受益人出于弥补而做出利他行为,关系受益人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情绪中介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1和2),且关系受益人与非受益同事的关系亲密度正向调节上述链式中介效应(研究3)。相比于低水平的关系亲密度,高水平关系亲密度下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影响利他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本文有助于拓展关系实践的研究视角,且为企业管理者平衡关系型HRM实践的消极影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29.
莫高窟地处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部约25公里处的鸣沙山,现有大小石窟492个,石窟内多为生动的人物雕塑,包括2000余身彩塑造像,同时容纳了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南北总长约1680米的大石窟群。 相似文献
230.
本文采用修辞学、符号学方法研究雕塑类妈祖图像的历时演变规律和视觉修辞变迁特征。从符号再现体维度分析妈祖雕塑,发现妈祖像变化脉络:宋、元、明时期的妈祖像呈现“青圭蔽朱旒”式标准化造型,清代妈祖像以“凤冠冕板”式造型为主,呈现多元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妈祖像世俗化、华丽性、地域化日益突出。从古至今雕塑类妈祖像的生产遵循了某些共通像似性元素的规律,达到同一性的视觉效果。雕塑类妈祖图像的关键提示符变化是视觉修辞变迁的重要体现。宋、元、明时期妈祖像提示符主要有“圭”“笏”“冕旒”,以及带有“龙凤”图案的服饰等,清代以后妈祖雕塑添加了更多表征海洋文化的提示符,手持物件有“灯塔”“夜明珠”“灯笼”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妈祖像使用较多的注释型文字、陪衬型图像、装饰型实物等副文本,对受众接收妈祖像施加了影响。此外,妈祖雕塑的创新组合、物理数据关联等修辞方法营造了区域或庙宇之间特殊想象,增强了妈祖像与接收者的对话与交流互动,勾勒了行动的“场景”,引向某种“可能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