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定见,即康德视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实,这种流行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细致领悟。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文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32.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33.
斯特劳森在《个体》中提出的描述性形而上学与修正性形而上学的区分对20世纪后半叶分析哲学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基于斯特劳森的这个区分,我们可以从范畴之是与潜能现实之是的区分这一角度去解析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亚里士多德对范畴之是的研究是描述性形而上学,而他对潜能现实之是的研究则是修正性形而上学。然而,以主谓关系为核心概念结构的描述性形而上学只是相对于印欧语系而言的,不是普遍的。我们应该发展一门以中文思维结构为对象的描述性形而上学,这样的研究必定可以使中国哲学对形而上学做出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4.
The Kripkean metaphysical modality (i.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is the basis of many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s. These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s frequently commit to entities that do not belong to this physical universe, such as merely possible entities, abstract entities, mental entities or qualities not realizable by the physical, which seems to contradict naturalism or physicalism. This paper proposes a natur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Kripkean modality, as a naturalist’s response to these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s. It will show that naturalism can accommodate the Kripkean metaphysical modality. In particular, it will show that naturalism can help to resolve the puzzles surrounding Kripke’s a posteriori necessary propositions and a priori contingent proposition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8, (1): 18–26  相似文献   
35.
海德格尔反对传统艺术哲学通过形而上学来把握艺术,认为艺术哲学应迈入"思"的视域,通过"思"来重新为艺术奠基.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核心概念--真理、世界、大地、美、诗的剖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艺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6.
江怡 《世界哲学》2007,(6):88-91
[作者说明]2007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英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走访了英国的几所主要大学哲学系,采访了许多英国著名哲学家,查阅了大量英国哲学最新研究资料,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英国哲学的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对英国哲学的研究现状做出如下简要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正>五、西方美学之根源与原义之二:鲍姆加通和康德(接上期)以上谈的是古希腊时代的两个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奠基意义又是极其重要的。下面说第三个人物,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人鲍姆加通(1714—1762)。在没有谈鲍氏学说之前,首先要厘析清楚两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概念:一是,造物塑型中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中之"美"观念(即造物形态之秩序、匀称、明确),这是对造物形态之静观、欣赏,而它在地位上等价于真与  相似文献   
38.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39.
老子哲学的最大特征是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这种反思植根于他对历史的深切认识、对其生活时代虚假的社会礼俗的反感与厌倦,由此表现为对个体主观自由的认同和追求,表现为对个人道德的重视和强调。这种反思在语言层面上被赋予“正言若反”的特征,最终落实为“无”的形上体认。如此恰似苏格拉底开启的反讽传统。从反讽的立场可见老子哲学的世界品格。  相似文献   
40.
确定性代表着规范、秩序和价值。然在现代话语中,确定性似乎已不可能。解构“形而上学”成了现代哲学的基本态度。好象我们真的进入了“什么都行”的多元化世界。确定性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局。的确,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现代性社会。但是,相对主义是一个问题,而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