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3篇
  40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应用工作压力、职业枯竭和职业承诺问卷对中小学教师2114人进行调查,主要探讨职业承诺对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具有显著正相关,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枯竭具有显著负相关;教师职业承诺以及所包括的情感承诺、留职承诺、规范承诺对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不同教龄段教师在职业枯竭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3.
主管承诺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管承诺(supervisory commitment or commitment to supervisor)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r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员工承诺理论的一个分支。对它的测量,学者们主要是借鉴Allen和Meyer与O’Reilly和Chatman对组织承诺的测量方法,目前属香港学者陈振雄的测量最为细致和全面。对影响主管承诺的前因,学者们目前探索到文化、感受主管支持(PSS)和领导—成员交换(LMX)三个因素。对主管承诺的结果,学者们普遍认为,主管承诺比组织承诺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OCB),但在对工作满意感和跳槽意图的影响上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另外,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主管承诺与组织承诺是并列关系,但Hunt和Morgan更主张二者是因果关系,而且是主管承诺带来组织承诺。在全面述评的基础上,作者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展望。  相似文献   
34.
葛兰西批判布哈林的《社会学通俗教材》,反对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独立的、封闭的范畴体系,反对他把唯物辩证法贬低为形式逻辑。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伟大成果恰恰是哲学的具体历史化、哲学和历史的同一。葛兰西在狱中难能可贵地、独立地得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结论。葛兰西认为,要证明客观实在,需要求助于历史和人,从而客观的意味着"人类地客观的"、"普遍地主观的"。  相似文献   
35.
维特根斯坦和奎因都鄙视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思辨,并且都花大力气批评传统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但是他们在此批评之后继续从事哲学的路径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等同于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并且仅此而已。奎因则通过把哲学问题重塑为科学问题来尽其所能地挽救以往的哲学,并且对他重塑之后的问题做出回答。与人们对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通常看法相反,我认为他们从事的哲学研究是互补的、并不是不兼容的。他们只是在表面上看是对立的;而实际上赞同其一方并不意味着拒绝另一方。  相似文献   
36.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37.
张俊 《哲学动态》2012,(5):82-86
现代美学崛起因其颠覆古典美学存有论的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现代美学的诸多困境,因此古典美学的复兴,首先必须奠立美学存有论的牢固根基。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1905-1988)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以存有论为基础的美的神学形而上学,为其神学美学体系建构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在文献研究、访谈和结构化问卷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学测量方法和原则,编制团队-成员交换问卷,并测量了团队-成员交换对组织承诺和工作倦怠感的影响作用,得到团队-成员交换是由互惠互利、尊重认同、共情默契、信息共享等四因素构成.互惠互利、尊重认同和共情默契对组织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工作倦怠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信息共享对组织承诺及工作倦怠感无显著的影响作用.此结论为建设有效的团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编者导语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也是思想本身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逻辑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关系极其密切,达米特曾言道:逻辑一直正确地被看做哲学的一部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不仅因为逻辑后承(logical consequence)这个概念是一种成功的哲学必定要加以分析的概念,而且因为对许多其它概念的分析,对语言的基本结构因而对思想的基本结构的理解,都依赖于以一种正确的形式拥有对句子的构造和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正是逻辑要做的事情。1逻辑在19世纪后半叶转向现代发展阶段,同时哲学内部也发生了革命。如今的逻辑理论、技术和方法已经发展十分成熟,运用数学工具对逻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如何运用逻辑理论发展的成果,不被眼花缭乱的逻辑理论所迷惑,努力推进哲学问题的讨论,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运用逻辑理论,首先要掌握逻辑理论(不仅要学会逻辑的技术和方法,而且要理解逻辑理论的实质),否则应用就是空谈。这里我们组织“逻辑与哲学”专栏,希望通过它向我国逻辑界展示逻辑与哲学研究的成果,逐渐推动我国学者在运用逻辑理论研究哲学问题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40.
教师组织认同、工作满意感与情感承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通过对545名教师施测Mael和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工作满意感问卷和情感承诺问卷,结果发现:(1)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工作满意感水平;(2)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情感承诺水平;(3)个体的工作满意感能够部分中介其组织认同对于情感承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