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本文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石里克的伦理思想 ,认为他引入心理学方法而提出的动机形成律在解释人的道德问题上极具特色 ,分析了他的快乐情感的价值以及人合乎道德行动的动因等伦理观点 ,并通过将其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义务论以及中国的程朱理学、泰州学派等伦理思想的比较 ,进一步挖掘了石里克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对宋代学人良好的道德风操从七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并对其形成和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研究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 ,是研究古代道德生活史和批判继承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一个方面 ,重视和积极评价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 ,对于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人格与思想境界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3.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春林 《心理科学》2005,28(5):1182-1184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从社会认知取向分析了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即,人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输入变量通过影响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和后继的评价与决策过程而产生攻击行为;同时,它还阐释了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情感要素,与攻击性相关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自动化和强化。对个体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改变个体的人格。该模式代表了攻击行为认知研究取向最新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54.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燕  张雷  刘红云 《心理科学》2005,28(5):1152-1155
运用提名和问卷法.对706名香港小学3、4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受欺负行为、同伴接受性及社会自我概念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其同伴接受性有明显的正向预测效果.攻击和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则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儿童的这些社会性行为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社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55.
态度的内隐机制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霞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分析态度与意识关系的几个层面的基础上,概述了态度形成内隐机制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以及评价性条件反射和潜在协变关系探测这两种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6.
本文考察了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并展望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形成受到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1965年社区心理学诞生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已发展成一门以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为核心内容,以多学科交叉、行动研究为鲜明特色的应用心理学新兴领域。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中枢,因而社区心理学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7.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具有避邪御凶、预告灾难、决断是非、招财纳福、掌管生育等神性,是力量、权势、祥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它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8.
成人与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四个对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小勇 《心理科学》2002,25(5):569-572
以一组非人工的、自然的科学概念(“反作用力”、“机械能守恒”、“熵”和“场”)为学习内容,分别以成人和中学生为被试,实验研究成人和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异同。结论如下:(1)成人与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均分为振荡渐进期、高原期和突变期。(2)成人的振荡渐进期较长;中学生的振荡渐进期较短且振荡特征比较明显。(3)成人的高原期出现较晚,但持续较长;中学生的高原期出现较早,但持续较短。(4)中学生的突变期的跨度随概念的抽象程度提高而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9.
论心理契约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心理契约的形成、改变、破裂和补救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特别就研究中有关心理契约的形成规律和补救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0.
赵显  李晔  刘力  曾红玲  郑健 《心理学报》2012,44(5):614-624
以真实商标图案为条件刺激, 情绪图片为无条件刺激, 探索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对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影响。实验通过结合四图再认测验与基于项目分析, 对关联意识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表明,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只发生在无条件刺激长呈现水平与无条件刺激强效价水平;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产生需要基于被试的关联意识。关联意识在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不支持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内隐错误归因机制及联想-命题评价模型的相关论断, 部分支持命题性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