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五十年前,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拉开序幕。大公会议本着"与时代共进"的精神,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件,为普世教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十年来,世界各地的教会深入领会大公会议的精神,不断探索基督福音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式和意义,产生了众多的新思路和新实践。中  相似文献   
632.
《合伙企业法》是继《公司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主体立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该法的颁行并没有结束我国合伙立法不周延的历史;该法出台后的立法空白和缺陷依然存在,导致司法实践陷入困惑。本文结合有关国家在合伙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合伙制度规定的缺陷,并就此缺陷产生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33.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基本上是由六十八板结构而成.这种六十八板音乐结构中的"板",是指"强拍"而言.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一板"和"眼"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板眼节拍的.而"板一是用打击乐器檀板击奏的代称.这种檀板通常是用三块长方形紫檀或黄杨木组成前面两块木板以细弦捆缚,后面为单块木板,戏曲、曲艺、民间合奏时每击奏一板作为一拍.因都是在强拍处击板r故称强拍为"板".因此,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结构,是一种含有六十八个强拍(即"板")的乐曲.从现存的河南板头曲来看,其结构按传统工尺谱的节拍划分有两种:一是一板三眼(即4/4)第一拍为"板一,第二拍为一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二是一板一眼(即2/4),第一拍为一板"第二拍为"眼".这便是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之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634.
吕思静 《美与时代》2013,(11):24-25
“新时期”以来,对文艺“形式”的探索再一次引起广泛讨论,不同于50年代,它以不可遏制之势创造了系列理论与大量作品,“意识流”、“怪诞变形”等手法普遍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派”创作资源的征用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写作?中国的文艺、政治和社会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发生了什么改变?重新进入中国现代主义创作,将有助于找到进入上述问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635.
为了考察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家庭和学校有关环境因素对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提示访谈和问卷调查考察了7-9年级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一般具有了反驳水平的非形式推理能力,7年级学生多处于直接反驳水平,8、9年级学生多处于间接反驳水平。(2)我方和他方推理的理由数量随年级的增高而上升,反驳次数亦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多。(3)中学生在我方推理中提出的理由数量与同伴影响、教师鼓励和家长引导有一定线性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36.
黄勤 《美与时代》2023,(4):45-47
沈周的《东庄图册》是为其契友吴宽所绘,表达了二人对“高隐”的希冀。同时,《东庄图册》是一件集大成的艺术作品,有着独特的构图风格。采用了册页这一形制,使得画面产生了移步换景之效果。在母题的选择上,借鉴发展了卢鸿的“草堂范式”,使得这些图式更有私密性和烟火气。同时,在构图上借鉴了南宋画家的边角、截景式构图和元代的平远构图,并发展出了更具个人面貌的局部构图方式。在笔墨上,借鉴了元四家的笔墨并融为己用,使画面显得平淡天真,极具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637.
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荷兰逻辑学家坎普(Hans Kamp)开创的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DRT是一种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观,它的产生源于蒙塔古语法及其语义观。在对自然语义的解释中,格赖斯(Grice)等关联理论研究者都将常规意义从语用  相似文献   
638.
海德格尔无意于在理论与实践孰为优先的问题上作出简单回答,他用心思索的毋宁说是:我们应当提倡何种意义上的理论?何种意义上的实践?以及何种意义上的制作?在海德格尔看来,"制作"不应当是简单的批量化生产,而应当是创造性的让显现;"理论"不应是脱离质料的普遍主义,而应当是"形式显示"的概略性指引;"实践"不应是盲目的行动,而应当是个体化的相时而动。若想领会海德格尔实践论的这种全方位意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种元素: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论和康德实践论的阐释、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思想方法、对海德格尔的修辞风格进行必要的抵制,广义"实践"概念的视域。  相似文献   
639.
《思维科学通讯》2006,(3):43-45
某一个单独意象呈现于人们的想象时空,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显现的同时有所发展变化。一方面是意象的情理意蕴中的“情”与“理”保持相对的平衡,则意象保持它原本正常的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只是随着情感的和理解的加深,越来越成为灵肉皆丰、形神并茂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情理意蕴中的“情”与“理”打破相对的平衡,这时它的发展变化(意象运动)有两个矢性端:其中的一端,由于情感在意蕴中居于强势地位,则意象的形象趋于夸张性的畸形;其另一端由于理义在意蕴中居于强势地位,则意象发展变化的矢性端指向简约、抽象、乃至纯形式化。而这两个矢性端所指,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变形。因为它是意象显现的发展变化形式,我们视发展变化为运动,故称其为意象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640.
更正启事     
《现代哲学》2011,(1):128
我刊2010年第6期的目录中,《具身的形式灵魂:亚里士多德与梅洛-庞蒂》一文的第二作者"高申春",因我刊疏忽而误为"高春申",特此更正,并向高申春作者、各位读者及相关人士致以诚挚的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