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14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好德歌     
《五台山研究》2000,(1):30-30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逊,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日莫论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礼贤能,奉有德,别贤愚,辨奸邪,恕无识。物顺来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不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生平,可叹可警而可畏…  相似文献   
22.
徐飞 《天风》2000,(4):37-37
情绪饥饿 生活中人们对于缺乏食物的饥饿,只要及时进食便可解除;而人们对于另一种比肉体饥饿更令人难受的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却难以摆脱。这也是一种饥饿,当代医学专家称之为“情绪饥饿”。 解决“情绪饥饿”,专家建议要用精神营养品去补充。因为人不单纯是一个血肉之躯,而是有灵的活人。针对这种饥饿,圣经说:“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  相似文献   
23.
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之间的论争之所以难有结果,在于它们虽体系相异、逻辑起点对立,却都出自同一个错误的理论支点: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它们只看到审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看到审美还是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从完整的事实出发,可知:审美发生及审美本质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实践、自由、理想等等人的一般本质,而是人的智能水平,即完全抽象思维能力,这才是美学研究正确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24.
乌托邦和异托邦是异质思维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代表的是可以被同化的异,后者展示的则是无法被同化的异。他者在现代性进程中有其相对他性地位,在当代性中则有其绝对他性地位。福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性批判,但当代性描述才具有实质意义。他关于乌托邦和异托邦两者之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西方文化是如何实现从现代性向当代性转型的,他性从相对他性到绝对他性、从观念性到物质性的变迁则是这一转型的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5.
朱发德  蔡濠光 《天风》2002,(6):29-29
美丽的澜沧江水,九曲回肠,不知流淌了多少年,高高的碧罗雪山,像一个戴着白发的老人,也不知在这里蹲了多少代,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8万多傈僳族居住在这里,基本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贫困山区,其中有1000多人信仰基督教,  相似文献   
26.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从功能型提升到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型。室内空间作为一种载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只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室内设计才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7.
聚与散     
功强 《思维与智慧》2009,(11):35-35
人与人之间的聚和散,有时像天上的浮云,有时像水中的浮萍,世事如幻,聚离随缘。  相似文献   
28.
如果有来生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接受阳光的照耀,吸收日月的精华。先是一粒种子,再破土而出,冒出小小的芽儿,感受全新的世界。直至拔地而起,参天耸立,青翠欲滴。每个季节换一身衣裳: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郁郁葱葱,秋天一片金黄,冬季洁白无瑕。怀着坦然面对的心态走过四季,走过轮回。冷眼看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世态冷暖。  相似文献   
29.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30.
“寺”,原意是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庭所在皆谓之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寺又指寺院,而自东汉“白马驮经”这一佛事典故后。虽然作为官署的“寺”仍然存在,但不久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庙”,本为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说寺、庙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佛、菩萨、人神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所以在普通民众中往往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