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家庭中心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社会生态学理论和家庭中心服务为思想来源,采用以家庭、学校、咨询者三位一体的联合行为咨询的干预策略,以实现家庭中儿童的发展性需要为最终目标。本文主要介绍了家庭中心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实施方法—联合行为咨询。  相似文献   
992.
言必称西方,是中国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阴霾。  相似文献   
993.
《心理科学》2011,34(6):1501-1501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于2011年7月27日至28日在辽宁大连召开。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承办,主题为社会变迁与个体发展。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46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共计3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94.
以468名匹配的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探讨女大学生的室友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归因方式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当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相似时,二者均低,相对于均高,个体感知的室友间人际关系更好;当二人愤怒特质互补时,己低他高,相对于己高他低,个体感知的人际关系更好;归因方式调节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对于内归因,外归因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的匹配对室友间关系的影响被削弱。本研究深化了人格匹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并能为相关教育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5.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996.
刘邦惠  彭凯平 《心理学报》2012,44(3):413-426
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把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突破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对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定向、道德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跨文化实证法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在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认识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纠纷调解等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显著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法的认识、法的建设以及法律的应用。我们认为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国际法律纠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7.
归因取向理论建构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 取向研究视角, 对以往归因理论进行整合研究, 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 更具概括性的归因取向理论。归因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归因取向维度:社会取向, 个人取向, 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归因取向量表, 以1301名被试为研究对象,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 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 归因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检验归因取向维度和8个社会心理变量的关系, 证明了四种归因取向维度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稳定性和评估有效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8.
自我欺骗:通过欺骗自己更好地欺骗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菁 《心理学报》2012,44(9):1265-1278
心理学的研究几乎都把自欺看作一种个体特质, 主要探讨自欺对个体自身的作用。而在进化的理论框架中, 自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其他个体。由于直接欺骗有可能被对方识破, 个体把自己欺骗之后就可以“诚实地”向对方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察觉。这就把自欺定义为人际间而非个体内的概念。本文系统地阐述人际间自欺的概念和思路, 并为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一套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在理论上, 由于难以区别通过自欺的欺骗和直接的欺骗, 本文提出一系列假设和条件来证明自欺的存在, 这些条件包括欺骗双方的地位高低、道德高低、和人数多寡。因为自欺是用来应付高欺骗探测压力的, 上述条件可以反映被骗对象的欺骗探测能力的高低。在方法上, 本文提出采用两次回忆的方式来展现自欺, 第一次回忆时欺骗动机存在, 个体在诚实的状态下提供较少真实信息, 第二次回忆时欺骗动机消失, 个体可以提供较多真实信息, 通过比较两次回忆内容的差异来验证自欺的存在。这一操作方法突破了个体间自欺因缺乏操作定义而无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屏障, 为人们探讨人际间自欺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99.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