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1):214-217,252
安慰剂效应是指由安慰剂所引起的可观察的行为.本文讨论了安慰剂效应的确切定义,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差异,以及临床背景、患者的人格特质、安慰剂的特征和医患关系等因素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安慰剂效应通过期待和条件作用产生.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疼痛和帕金森氏症背景下期待引起的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再认条件下元监测判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再认条件下元监测判断的影响因素。以中文双字词对作为实验材料 ,安排在不同预先呈现时间、有无进行有意识记 ,以及不同识记遍数等条件下进行元监测判断。用计算机随机呈现项目 ,再认之前先让被试做元监测判断 ,判断是否是记过的项目的把握程度 ,再对有意识记过的项目做迫选再认 ,作为标准测验 ,以验证元监测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是预先呈现时间长、有意识记过的和识记遍数多的项目 ,对其再认的反应时较短 ,相应的元监测判断等级也较高 ;对只看而未有意记过的项目的判断是呈现时间长的判断等级反而低于呈现时间短的。此结果表明 ,再认条件下 ,元监测判断的等级的高低与识记项目的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双加工理论认为再认提取存在回想和熟悉性两种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考察不同强度的负性情绪对这两种再认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记得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高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轻度负性 > 中性;(2)在知道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中性 > 轻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高度负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负性材料对情绪记忆的影响表现为两条途径:依赖于回想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另外一个依赖于熟悉性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4.
法律原则能否作为判决的依据取决于个案中法律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强度的程度,表现为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向下看",准确判断在具体的个案中,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程度;二是"向上看",全面考察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对道德规则转化的法律原则是如何回应的。埃尔默"谋杀被继承人"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是严重的,也是为整个法律体系所不容的,该案适用法律原则具有有效性;相比较而言,泸州"婚外同居"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要轻微些,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所容忍,该案适用法律规则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情绪模式;情绪是生理激活的一定模式(水平和形式)和认知评估的一定模式(水平和形式)按生物适应原则相互匹配,和按对立统一规律运动的过程的体验。文中深入讨论了情绪的生理激活模式、情绪的评估因素量化模式、认如评估模式与生理激活模式的匹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智能主体对某一信息的相信及相信程度分别与证据和证据支持度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模态逻辑方法,从语义及公理化角度探究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之间的联系。在文中,分别用KD45和KD正规模态表达强信念算子和带程度的信念算子,用带程度的模态算子表达含程度的证据,通过在模型上加约束条件的方式将证据关系和信念关系联系起来,表达出了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一个可靠且完全的公理系统。这实现了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联系的形式化研究,为处理不确定信息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调节性匹配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决策、动机领域,Higgins(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调节性匹配理论。所谓调节性匹配(regulatoryfit),指的是个体的自我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该理论认为,调节性匹配能增强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动机强度、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围绕调节性匹配的概念、产生、效应及应用价值等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使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分别研究了个体和团体两种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心理卷入强度高低对决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个体还是团体任务情境,不同的心理卷入度的决策者,决策结果差异显著;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决策者的决策更为客观和公平。(2)团体任务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评价和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差异不显著。(3)团体任务情境中成员的决策结果比个体任务情境的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考察了42名大学生(中国21人,波兰21人)对男、女性用5种不同情绪声音(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和中性)表达的中性语义句子的情绪类型和强度判断,从而分析中国、波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基于声音线索的情绪知觉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被试对声音情绪类型判断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上均高于波兰被试,说明在声音情绪知觉上存在组内优势;(2)所有被试对女性声音材料情绪类型识别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均高于对男性声音材料;(3)在对情绪类型判断上,被试对害怕情绪识别的正确率高于对高兴、难过和中性情绪,对中性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最低;(4)在情绪强度评定上,被试对害怕情绪的评定强度高于对难过情绪,对高兴情绪的评定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