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一张纸,厚不盈寸,轻若鸿毛,你能掂量出它的重量吗?一张纸真正意义上的重量,不是由它自身的物理重量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张纸前世的渊源和今生的使命。  相似文献   
52.
正东岳庙会作为江苏省昆山市东岳信仰的主要体现形式,历久弥新,既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结合,也是道教在当代民间社会丰厚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江南是东岳庙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的地区,其信仰风俗流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祠庙活动——东岳庙会。自古以来,苏州地区的东岳信仰就十分盛行。其中的昆山,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其东岳信仰都具有一定典型  相似文献   
53.
正张謇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出身寒门,饱受欺凌的父母为了让他尽早摆脱贫穷的窘境,幼年时就让他拜颇有名望的宋普斋为师。天资不是很好的张謇,学习也不是很用功。第一次参加州试后,一向严厉的宋普斋非常气愤,就把他叫到面前:"你可知道这次考试成绩如何?今后又有什么打算?"张謇知道自己考得很糟,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静候老师责罚。  相似文献   
54.
张三丰与他创建的全真新教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从金、元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两大教派,即正一教(天师教)和全真教。元末明初,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又有交流融合的发展趋势,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代表人物就是道教名师张三丰。他属于全真一系的道士,明代时,受成祖的慕仰,而三丰则避世隐居,踪迹不定,远行四方,以致声誉名震九州,成为吕洞宾以来最富有魅力的著名高道。  相似文献   
55.
希望的彩虹我原来是个业余艺术爱好者,30多年来,绚丽无比的生活滋养了我,艰苦备尝的实践锻练了我,使我一往情深终身无悔地投入到书装设计的艺术事业中。有位作家说过,一本书就是一个人。而那每帧封面无异于表情丰富的面孔:或天真烂漫,或朴实敦厚,或艳丽迷人,或神秘冷峻……在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我克服了创意和工艺的  相似文献   
56.
张栻大举义利之辨,旨在指引人们克除不当利欲从而尽心知性、成就人道。因此他紧扣人之道德心性,立足于应然的层面及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双重视角,注重从"意之所向"即人的内在动机上,以顺性之无所为者与逆性之有所为者精微地界定和分判"义""利",由此凸显二者的紧张与冲突,并为守义制利的工夫实践奠立根基。此所谓"利"特指与理义相对的负面价值取向。他并未否定人的一切利欲,而是充分肯定了合理利欲的正当性,并认为一切合理的利欲都是理义本身的发用和表现。就此而言,张栻也有义利统一、义利交融的思想。对于如何守义制利,他主张"敬"(存养本心)"恕"(推扩本心)双修,即反己与外推相结合。由于学界对张栻理学中"义利"的广狭二义未加明确区分,以及未能确当理解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论,以致其义利学说的真实意涵与特质难以得到确切显明。  相似文献   
57.
为分析不同吸痰负压对ARDS患者肺复张容积及动态顺应性方面的影响.前瞻性自身对照分析ARDS患者28例,分别使用150mmHg~200mmHg的负压进行开放式吸痰,记录不同负压吸痰前后肺容积及肺动态顺应性的变化.结果不同吸痰负压下的肺复张容积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吸痰负压下的肺动态顺应性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态顺应性与吸痰负压、肺复张容积的回归方程是:Y(肺动态顺应性)=30.702+0.015X1(肺复张容积)+0.005X2(吸痰负压),自变量对X1,X2对肺动态顺应性影响的P值分别为0.630和0.832.因此,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吸痰次数,吸痰时应首选小负压进行吸痰.  相似文献   
58.
关于"道"的理解和主张是张三丰道教思想的核心和修身成仙的理论根基。在已有的研究中少见对张三丰道论的系统阐释。本文试图从道本始论、道虚实论、道——中观三个层面探讨之。  相似文献   
59.
张栻是南宋湖湘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融"蜀学"、"洛学"于一炉,并集"湖湘学"之大成。这一方面端赖于他父亲张浚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开拓了他的学术视野的名师胡宏。胡宏与张栻二人治学的区别与联系,可从仁与心的关系、工夫修养和性之善恶三个方面来说明,同时亦可由此明确胡氏湖湘学在张栻处的转向,以及张栻之学前后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严翅君 《学海》2001,(4):141-147
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前驱者,张謇虽不是"中体西用"之争的热心介入者,却用他自己的特有方式,在实践中把握"体用"关系,于是带来了他的文化人格的分裂和二元化.集中表现为在名分观上,出现了外壳裂变和内核固着的尖锐矛盾;在角色心态上,产生了"言商"与"向儒"的巨大冲突;在行为方式上,难以克服"以道抗势"和"以道附势"的深刻悖论.这样一种二元化分裂性文化人格,使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中,同时背着沉重的传统文化的心理包袱,这大大阻碍了他迈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