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102.
张栻与朱熹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两人对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反复的交流、探讨和辩论,透过朱熹与张栻的交涉与论辩,回归并追寻张栻的工夫论思想,笔者认为张栻的工夫论是一个完整的、前后相续的动态系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继承并消化了胡宏因利欲间发现良心苗裔然后操存涵养的察识端倪说之思想;在思想及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地“省过矫偏”,从而对前说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提出察识与涵养并进的思想。这标志着张栻工夫论思想的成熟与确立。本文集中探讨张栻工夫论思想的发展、成长、确立之历史过程及其在思想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元明道士张三丰,行踪游止神秘莫测。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于秦陇蜀地。今甘肃陇南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保留着几通(帧)与张三丰、胡濙行踪相关的明代碑刻、题壁,其中包括武都万象洞胡濙题诗墨书真迹和成县金莲洞张三丰题诗碑。这对考察张三丰、胡濙关陇行踪,探讨胡濙出使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传统儒者对于经典以“笃信”为首要原则,对其的诠释不能违背它的本意,这种缺乏批判视角的立场似乎将经典意涵的诠释封闭在了一个“有限性”的空间之内;但是儒家经典还具有“无限性”的一面,它是通过“言外旨”和“知行互发”的思考共同打开的广阔意义空间,张栻将其称之为“维经无穷”。这个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要求诠释主体创造性的参与过程,因此张栻对经典的阅读者和注释者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不同要求;其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涵咏体味”、“拈出眼目”等经验性的经学思想表述实有其背后深刻的学理依据;其三,它揭示出诠释者的“气习”直接影响着经典“无限性”空间的丰富开辟方式,这对反思经学诠释与中国哲学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曾这样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实后面四个字是前边四个字的重复。那为什么不说"凝神调息"四个字是下手功夫,却说八个字是下手功夫呢?这是值得仔细玩味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06.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2):24-28
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7.
王驰 《中国道教》2006,(6):40-43
古老的中国道教,自其创始以来便不断追求着超越世俗的神仙理想。而遍布于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多有为道教“洞天福地”者,从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道士们在实践长生成仙道路上坚实而又凝重的足迹,并以大量的古迹遗存成为道教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在山东半岛西南部的大海之滨,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神仙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