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15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0多年来,精神分析理论所阐述的观念已渗透到心理学、文学、艺术和文化等广泛领域。尽管精神分析享有广泛声誉,但直到最近,它才得到经验实证的支持。通过对支持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驱力、防御机制、客体关系、恋母情结)和心理动力治疗(移情、反移情、解释、阻抗)几个主要概念的信度和效度的经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也探讨了这些实证研究对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学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居飞 《哲学动态》2016,(4):73-81
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中,性欲一性别这一基本对立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自然,它一直潜藏在精神分析的若干次争论和动荡中。本文基于一个认识论的角度,试图考察这两个范畴在精神分析主要名家那里的复杂关联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分析术语的含混和误用,如阉割、前俄狄浦斯期一俄狄浦斯期、生命连续体、石祖抑或中国语境下的阴阳,等等。  相似文献   
103.
《床上的裸体女孩》是卢西安·弗洛伊德198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作品中弗洛伊德用大胆、多变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全身毫无遮掩,神情显得十分悲伤的女孩形象,整幅作品色彩表现采用厚涂法,肌理效果强烈;画面从较高的视觉迫近点切入,人物线条呈环状的Z字形,人物独有的情态和湿润的画面质地营造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按图索骥,人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弗洛伊德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心理特点及哲学观念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弗洛伊德绘画对中国具象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辐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对新生代潮流的兴起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并对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恰好的挫折     
第一次接触自体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在精神分析导师李鸣老师的课堂上,科胡特、温尼科特等心理学大师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并以书籍的形式占去了我较多的工余时间。可每每展开书籍我都有一种逃离的心态,每每合上资料后却又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可能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尚未牢固的我还处于对心理学混沌的状态,所以云里雾里、不甚艰苦的拜读了怀特、韦纳的著作《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郗浩丽的著作《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的传记后(自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理论精髓势必要了解他的生平)依稀对自体心理学有了懵懂之识。  相似文献   
105.
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独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以提供抱持性的分析情境为核心,强调退行至依赖的治疗过程,重视精神分析师的反移情中的恨的情绪体验,珍视病人的主动不交流等,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相似文献   
106.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分析《欲望号街车》的主人公布兰奇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不可调和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是导致布兰奇人格分裂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07.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拉康派精神分析入手揭示现代精神分析发展中日益近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倾向,比较了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方法与佛教传统止观法门的异同,以个案对比为方法说明拉康派精神分析风格与禅宗公案确有异曲同工之处,指出佛教禅宗的修行原则同样适用于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   
109.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注视"的著名分析,在20世纪中叶的法国思想界引发了相当可观的理论效应.在此问题上,作为萨特重要对话者与批评者之一的拉康一方面高度评价了萨特对于注视以及相关问题的天才分析,另一方面又批判性地发展和深化了萨特的观点.拉康从其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与理论思考出发,通过借鉴梅洛-庞蒂等不同领域思想家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0.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