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62.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263.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关于儒法互补的理论设计,是在借鉴秦朝暴亡教训的基础上建立的,客观上适应了汉代政治实践的需要,但随着西汉中后期孟子一派儒家理想主义的崛起,儒生们很有一股实现儒家王道理想的冲动,此最终演化为两汉之间以儒家经典中的王道理想为依托、以三代古制为蓝本的王莽新政。王莽新政的失败,表明纯粹儒家王道具有较浓厚的乌托邦性质,东汉儒生也因此对现实政治实践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社会政治作彻底改造的不切实际的热情日益降温,从而再次认同儒法互补的政治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64.
雷鋐是清代中叶程朱理学的承学之士,由其师蔡世远引导,初登朱子学之殿堂,又承学于张伯行、李光地、方苞、沈近思等一批康雍时期理学名师,渊源有自,奠定了他终身崇尚、阐明程朱理学的学术取向。雷鋐尤其注重治学的循序渐进方法,他思索正确进入程朱理学的路径,并尝试为诸生建构一套理学学术谱系。雷鋐认为陆王之学走入了"阳儒阴释"的歧路,而科举"帖括词章之习"只会消磨理学家"居敬"的本色,此二者正是理学发展的两大障碍。雷鋐倡议当下理学家们共同"振兴正学",走"居敬穷理"的道路,发展正统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265.
最近我老是失眠,母亲知道后,特地从乡下给我送来了满满一大袋子晒干的新鲜稗草籽。好久没见到这东西了,我立刻欣喜地解开袋子,凑上鼻子贪婪地闻着这稗草特有的清香,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装入棉布枕袋,取代了床上的棉芯枕。  相似文献   
266.
<魏书·释老志>是中国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它的史料价值表现在:(1)它所记载的元魏僧官制度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制度的重要性;(2)它是北魏政治与佛教微妙关系的重要资料来源;(3)它所记载的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寺院经济的重要性.<魏书·释老志>在思想史方面的重要性表现在:(1)它反映一般常识世界;(2)表现早期教外人士人的佛教知识.最后从<魏书·释老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1)<隋书·经籍志>有意与儒家划清界限,走出依附中国资源,渐渐独立的趋势;同时,士大夫对于佛教的知识渐渐走出依靠中国知识来想象佛教的水平;其次,<隋书·经籍志>比<魏书·释老志>更像一个全景式、统一文明体立场的叙述,更加全面与完整;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叙述渐渐偏向南方佛教;三是佛教知识越来越丰富了.  相似文献   
267.
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68.
自汉平帝永平年间佛教东传中土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之间便开始了数千年的相互激荡与相互融摄,儒佛交涉从此开始.历经了汉唐的磨砺鼓荡,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日益精密.  相似文献   
269.
字词趣释     
古往今来,我国曾有过许多趣释字、词的故事。读之,既令人心情愉悦,又给入以知识。  相似文献   
270.
《尚书引义》是王船山重要的哲学著作。通过文本中以"实有"解释"诚",船山对《尚书》中的很多概念作了义理上的创造性阐发。船山以"实有"释"诚",既对"浮明""人心"所导致心物、天人、形上形下之割裂以及人的价值的虚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强调了"诚"在天人之际维系和存续的动态历程,以避免对人性的抽象静观。由此船山不只强调了天人贯通的"诚"的根源性价值,而且把人的实存性存在及人所面对或创造出来的实有世界都作了价值上的肯定。船山以实有义、公有义、固有义丰富了"诚"的内涵,努力沟通应然与实然以揭示人的本真存在。通过《尚书引义》"诚"的阐发,透显出船山坚定的儒家价值立场和强烈的实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