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为弘扬佛教文化,让社会大众懂得何为真正的佛教,并应社会各界人士的要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佛教专修班”,得到不少读者的关心,为此我们约请专修班老师韩廷杰先生为大家简单介绍专修班的办学情况。  相似文献   
182.
浅悟歌     
究竟先有禽,还是先有卵?科学到如今,尚无定论断。人从哪里来?谓猿是祖先,猿从何处生?何是其本源?躯体生在世,何谓永恒何谓暂?宇宙万象多,何谓真实何谓幻?凡体声闻不为实,真实凡觉观不见。  相似文献   
183.
随着人文社会医学的兴起,医学与社会文化的互为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应用西方释义学的概念,理论要素及有关原则,对现有的一些肿瘤定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目的在于试图在医学文本语言标准化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4.
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有中文文献《傅先生辨析儒理》一文,为来华传教士傅圣泽对儒家义理解读之作。其中重点以"儒理"、"天"、"上帝"为核心话题,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诠释了祭祖、祭孔等礼仪问题;并且以问答的方式对颜铛主教针对儒家义理中的诸条疑问做了解答。文章核心问题不离"礼仪之争",可以看出传教士内部同为"信仰输出"却对中华传统经典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傅圣泽深入到儒学内部,别经传,区分孔子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以及孔子思想的理解而深化"儒耶对话";且对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路由"中西互释"向"以中解中"转变,进一步对儒家学说做本土化、学理上的分析,从而试图实现深层次的儒耶融合。  相似文献   
185.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由于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士大夫阶层空前壮大。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道、墨、法、阴阳、杂各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发展,各家之间既有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将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加以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出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脉络,又可以更好地理解、继承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6.
南宋著名易学家赵汝楳,在其易学著作<易雅>与<筮宗>中,提出了以"系辞之情"论"吉凶悔吝"的易理观,以"心筮之妙"为"蓍筮之本"的占筮观.赵汝楳将兼具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内容的易学传统思想与宋代理学思想相融合,力图将原始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纳入可控制可调整的道德修养的范围,从而表现出探索心灵与外物、道德智慧与卜筮象数之关系的努力,这也正是其思想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7.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点和核心。本文结合《教会新报》的相关内容,从具体伦理规范、普遍伦理规范和最高伦理规范三个不同层面对照比较了儒家的以“五伦”、“五常”为特点的仁爱思想与基督教的以“十诫”为背景的神爱思想的异同,证明了基督教与儒家在伦理层面的互补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为当今普世伦理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8.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9.
黄英杰 《管子学刊》2008,(3):101-107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190.
宋金元人论管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事功和政治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宋金元三朝,管仲和《管子》仍然对社会政治以及士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宋代主张革新、务实尚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多崇尚管仲尊王攘夷的事功,尊之为贤相能臣的楷模,赞许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评论。空谈心性的宋儒既讥讽管仲“器小”,也贬低管仲的事功,孟子对管仲的评判影响了这类宋儒。金元人尊崇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事功,尊其为贤臣之首,对管仲的所谓“器小”几无苛责。金元汉儒多讳言管仲攘夷平戎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