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41.
文章以解读建筑与叙事的内在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红色旅游中的文化载体——红色建筑遗产的叙事性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城市地域文脉的营造特性,基于对建筑叙事的认识,探寻当代红色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同时,文章结合"延安1938"主题街区设计案例,探讨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建构、外在形象设计和叙事信息的整合与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44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来启迪学生。加强学习.提高科研意识,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施教.才称其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443.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7,(4):36-36
永乐宫龙鸱吻,元代,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而在建筑上则有严密封固瓦垄,使脊  相似文献   
444.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之一。从远处眺望,它坐落在平坦的拉萨平原最显要的高处,阳光把宫顶的金色的亭阁照得闪闪发光;黎明前骑马路过,你可以看到月光神奇地映照在布达拉宫巨大的南面的白墙上。在这里,所有的文学,美术,建筑方面的伟大杰作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奇美,  相似文献   
445.
《中国宗教》2023,(10):24-25
热贡艺术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为核心区域的藏、土族民间艺人传授制作知识、手工技能,并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沙画坛城、建筑彩绘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以及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造型艺术。热贡艺术距今已经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一代代热贡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传承弘扬着令黄南人为之骄傲的热贡艺术。  相似文献   
446.
大船  谢杨 《中国宗教》2015,(3):52-53
天宁寺宝塔,又称天宁宝塔,是江苏省常州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它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反复设计论证,采用了多种创新技艺,精雕细琢,每一处艺术创作都匠心独运。阳春三月,记者走访了天宁宝塔,并就天宁宝塔的文化建设专访了常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赵世平。  相似文献   
447.
文物保护作为保存历史信息、文化遗产和艺术的重要工作,吸引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壁画,更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我国的壁画,主要用于装饰寺庙和宫殿,其中寺庙壁画居多。如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壁画堪称水陆壁画的代表之一。对其进行解剖分析,把握其现状、特征和价值,不仅可洞察壁画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信息,而且可对壁画这一文物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48.
论建筑美德     
建筑美德是一种物化形态的美德,它是一种通过建造活动展现出来的人为自己造福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人利用人造物来满足生命需求、追求更好生活的外在表征.维特鲁威提出的三个基本建筑美德——坚固、实用和美观,蕴含普适隽永的价值.维特鲁威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对其建筑价值观的认识、评价与发展,折射出西方建筑美德观的流变.追寻当代建筑美德,除了遵守建筑的传统美德外,尤其应强调能够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美德要求.  相似文献   
449.
《法音》2002,(6):39-40
佛教寺院在广大佛教徒和老百姓的心目中一直是修行解脱的道场、积德行善的圣地,其清净庄严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维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存在大量“文物寺院”、“旅游寺院”和“园林寺院”,这些寺院没有僧人住持,不由佛教团体管理,但毕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广大信众美好的信仰追求,理应得到妥善运用和保护。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这类寺院的管理部门,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佛教知识和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或是出于借佛敛财的目的,却在包庇纵容种种亵渎佛教的行为:如在寺庙内开设荤食餐厅或肉食摊点,现场宰杀鲜活,严重背离佛门戒杀护生的宗旨;开设歌舞厅、赌场、靶场,设签筒,摆卦摊,兜售冥币等民间迷信用品,将清净庄严的道场搞得乌烟瘴气,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甚至违反宗教政策,在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内私设功德箱、化缘簿,聘用职工或社会闲散人员假冒僧尼,公然欺骗游客和信众。这类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势必严重玷污佛门清誉,增加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助长各种迷信活动和邪教势力的泛滥,甚至损害中国政府和中国宗教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50.
日本的自然观频繁地展现在他们的建筑当中,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民族与自然的联结是如何的紧密。文章结合游日本西芳寺、桂离宫与阅读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的《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的感受,分析日本民族自然观的由来以及其将自然观运用至园林以及建筑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