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他对索绪尔语言学进行了改造,并将其应用于精神分析领域。他认为社会是围绕着核心短缺建构起来的,通过引入幻想对象a,对本质内容进行否定,也正因此  相似文献   
532.
作为当今具有巨大影响又颇具争议的概念,意识形态(ideology)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意识形态能够成为政治与学术生活中的通用语,马克思功不可没。但从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533.
《学海》2019,(3):27-33
政策扩散与政策创新持续性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焦点,但是学术界对二者间的关系缺乏系统阐释。事实上,由政策扩散诱发的政策创新合法性传导过程构成了政策创新持续性的微观调节机制,后者在客观上成为政策扩散效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依据政策扩散路径的府际运行向度和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可将中国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扩散路径划分为象征采纳、理性学习、上层吸纳和压力辐射四种路径。不同政策扩散路径深刻影响政策创新的再生产过程,在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扩散性两个维度呈现显著差异。在象征采纳路径中,政策创新通常仅在短时间内具有微弱的空间扩散性;在理性学习路径中,政策创新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持续性;在上层吸纳路径和压力辐射路径合力形成的"吸纳—辐射"模式中,政策创新的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扩散性相互催化、螺旋增进,整体上呈现出强持续性。  相似文献   
534.
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居民自治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学海》2013,(4):95-100
实地观察发现,"村转居"社区并不天然地更利于自治,其实际的治理状况经常表现为典型的弱自治特征。由于村转居社区一般是城市化进程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并在行政整合的外力建构下形成的,原来的行政村所实施的村民自治主要基于村民之间共同的经济联结而不是社会自主性,决定了行政村的自治传统基本不具备可继承性。因此,对于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方式,应理性地定位于"有限自治",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以培育居民社会联结和社会自主性为目标的再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35.
少数民族无神论教育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能否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进行无神论教育.如何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进行无神论教育.无神论教育的效果又该如何保证.这些都是焦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基于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进行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36.
郑伟 《现代哲学》2023,(2):43-49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体系外观具有强烈的“迫不得已”特征,并使其导向关于“文化领导权”的分析。通过“历史-社会”的解读模式,葛兰西哲学在有限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合法性的同时,极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文化-政治”与“文化-理论”的双重逻辑建构,葛兰西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引导意大利启蒙运动的革命目标。由于片面强调文化问题的重要性,造成其试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独立解决文化领导权问题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537.
近代以来,否定宗教往往被视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必需环节。但是,简单否定宗教,亦有可能放弃人的谦卑意识、善恶有报的终极性道德规范,以及与唯科学主义效率至上原则相制衡的人文精神等社会纠偏机制,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极端工具理性化,使其蜕变为奴役甚至毁灭人类的工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曾被视为现代性社会建构的障碍而受到否定。这种将宗教与现代化简单对立起来的观念与行为,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信念、信仰等精神力量(即软实力)的增长,因而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认识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38.
中国传统祠神信仰是地方传统的一部分,带有深刻的地域性。它是人群地方认同构建的纽带之一,它将人与地方联系起来,成为人们地域身份的表达,形成地方认同。基于长期聚居形成的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有着天然的血缘性内涵,这是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认同构建的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地认同与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地方认同并不相同,这其中有一个转变并构建的过程。在传统祠神信仰的视角下,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认同达成并构建起来,地方作为集体身份整体概念的构建就有了可能。本文以泉州小墌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角头祠神祭祀空间由血缘认同到地方认同的构建过程。本文认为,单姓角头祠神祭祀空间认同是在天然血缘性内涵的基础上,由信仰行为注入地方传统的内涵,进而构建起地缘性的祭祀空间认同,同时参与地方传统构建,并与之互动,成为大尺度民间祠神祭祀空间的地方认同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39.
明清小说中不乏对五台山形象予以塑造,以五台山作为事件发生背景或特定文化事件象征的情节。虽然不同作品中塑造的五台山形象有其个性化色彩,但其共性之处则在于对五台山形象的建构与文化想象。通过对这些情节予以梳理,可以探明相应小说作者的写作策略与深层文化心理原因,进而探讨特定时代民众对五台山形象的认知。同时,明清小说中五台山形象共性所反映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为弘扬人间佛教、推动五台山文化体系与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助力,也是五台山学学科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40.
从 1992年冬起 ,我曾多次应邀到香港青松观及该观所创办的香港道教学院访问和讲学。除目睹其观宇建构宏伟 ,殿堂精美 ,神像庄严 ,环境优雅 ,俨然琼林阆苑外 ,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青松观侯宝垣观长 (兼香港道教学院院长 )坚志弘道、艰苦兴办道业的精神 ,为当今道侣树立了楷模。据青松观中长者告知 :青松观来源于广州恩宁路至宝台 ,属全真龙门派道宇 ,主祀吕岩 (纯阳 )祖师。 194 9年冬 ,扩展道业 ,南下设坛 ,初由何启忠、陆至真、卢宝经、易宝云、陈台镜等 18位道长 ,在 12月 18日设筹备处于九龙伟晴街大同广告公司 ,定名“青松观” ,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