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有党内民主,下有社会基层民主。党内民主是全社会民主实践的火车头,起着领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基层民主是全社会民主的根本,是民主建设走向纵深的基础。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促进之势。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的体制内路径;一条是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所逐步发现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体制外路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应当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做好这“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22.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23.
在哲学研究的诸多分支学科中,社会哲学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总的看来还有待深入展开;其中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定位和体系建构等问题,讨论中还存在较多的分歧。现在所应该做的,便是在整合  相似文献   
524.
审美人格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中的精神凝结。审美人格的形成,即是现实的人走向审美的人的动态历程。在这个动态历程中,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中不断实现,并在实践活动的各个层级凝结成相应的人格特质。以现实的人作为构建审美人格的逻辑起点能够客观地揭示审美人格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25.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526.
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相似文献   
527.
价值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注重研究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比较薄弱,需要发掘有关思想资源;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应当予以重视;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28.
提升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水平,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至社会治理领域。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打击邪教违法犯罪的紧迫要求,也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Z市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分析,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探究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原因,为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29.
框架建构是社会运动研究的重要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分析新疆反恐与去极端化问题。首先,诊断式框架建构界定与识别分裂主义的目的、极端主义的思想以及恐怖主义手段。其次,预后式框架建构指出反恐与去极端化工作的主要举措。最后,促动式框架建构阐释反恐与去极端化工作的必要性。三种框架建构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对反恐与去极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30.
科学无神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和宣传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有神论思想冲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和宣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真正增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