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13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刘浩 《美与时代》2014,(5):111-111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尤以乾隆、嘉庆年间的玉器作品为代表,数量宏大,工艺水平高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清代玉器既是帝王贵族艺术,又是市民大众艺术;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每件玉器的造型都有一定的艺术规则和特征。  相似文献   
82.
黄道亨 《天风》1996,(9):31-31
我看了《见证如云》中徐晋华的《生死之间》和张培华的《主的爱给了我动力》两篇见证后,非常感动。大家都知道,作为基督徒应该读圣经、祷告、唱赞美诗。这三点信徒都易做到,而行道却不易做到。有些信徒只知祈求上帝的恩赐,而忘记要为主做点什么。 求主医病方面的见证很多,而在为主作工方面的见证较少。我是一个普通的钢琴教师,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我能够上电视、电台、开专场钢琴独奏会,许多报纸还多次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83.
橛是一种常见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密教法器,其存世量大、材质多样,在造型上亦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藏密传统多以为此类法器源于印度,但在今日印度,类似的橛型器却并未在考古材料中有所出现。针对这种遗存数量的高度不均,本文试从技术史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通过考察橛型器在材质及仪式功用方面的演进,尝试解答其在印、藏两地遗存不均的现象,也能同时深化对两地橛型器在历史与宗教内涵上差异的认知。  相似文献   
84.
谭爽 《美与时代》2023,(12):23-25
云南昆明乌龙村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与时代息息相关,更是滇池边上土与木书写的历史。由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现代性对曾经使用普遍、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一颗印”产生强烈冲击,其传承与再利用逐步断裂。探讨在艺术乡建的大趋势下,以及村落开始出现艺术的力量介入后,“一颗印”民居建筑的传承范式,以及更新再利用并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我们应当如何紧扣我国的政治生活实际,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权力问题,提出相应的伦理对策,引导和规范权力向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这是一项极富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钱俊君博士撰写的《  相似文献   
86.
余江 《天风》2003,(8):11-11
是邂逅相遇勺天赐缘}来到—粤攫剪 下〔编成赞美的诗篇, 契合于天上的奉献。珍惜——献给诗班的弟兄姐妹@余江!上海  相似文献   
87.
余江 《天风》2004,(7):43-43
为了福音传扬走出世界繁华挥别南柯一梦晨曦光中前往为了福音传扬数载携手同窗阔别故乡情憬持守天上异象为了福音传扬容我深处隐藏沉浸内室喜乐沐浴旷野阳光为了福音传扬我要奔赴禾场极目遍地庄稼重温你爱我吗为了福音传扬一生背负十架路途崎岖漫长直到凯旋回家与主前往——献给神学院学生@余江!上海  相似文献   
88.
正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狗了。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3.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相似文献   
89.
自我反省     
在法国读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每个星期四晚上都有课,下课后必须跑步赶地铁回家.否则就得在车站空等一个小时。  相似文献   
90.
正父亲在老家算是半拉木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儿的手艺皆属自学成才。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和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