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九华山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也是全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进行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九华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朝山热潮。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信众们来到这里,他们虔诚地匍匍于地藏菩萨的脚下,在菩萨慈光的摄受下,领悟人生的真谛,调整自己的人生位置,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的宗教现象。为了更好地弘扬地藏文化,让地藏信仰真正深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奇特的宗教现象作一番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2.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283.
在1500多年的印度历史中(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佛教在印度衰亡),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演变和发展;同样地,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公元1世纪至今),大乘佛教与中国哲学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当前,肇兴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参与佛教(Engaged Buddhism)和起源于北传中国大乘佛教的人间佛教,已然成为当代世界佛教发展的主流。本论文试以菩萨范式及其转换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实践,论证菩萨道是所有不同时期佛教的一贯之法,亦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84.
前不久我在收藏家岳晓宇先生的私人博物馆——平远堂艺术馆看到一件海南黄花梨的木器奇珍——菩萨轿。这是一件类似古代宝座的木器,宝座上有半园形靠背,座面上有几个方形楔孔。整件木器厚重敦  相似文献   
285.
《佛教文化》2011,(3):124-124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286.
《中国宗教》2023,(10):F0004-F0004
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热贡艺术发源于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普贤菩萨》彩唐《文殊菩萨》泥塑夏吾角俗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287.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288.
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  相似文献   
289.
清朝的“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使避暑山庄与五台山发生了联系。五台山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注目的佛教中心。清朝统治中国以后,随着喇嘛教的传入,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五台山便出现了青黄二庙并存,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避暑山庄当年是清朝的承德府,在清朝相继建设各种民间寺庙104座,连同御用庙、不许老百姓进的外八庙。  相似文献   
290.
文良 《佛教文化》1991,(3):104-104
各地现存的地藏菩萨造像,其多数样式是:中间为主尊地藏,两侧二侍者相向而立,右立者着俗服,左立者着僧装,此即闵让和与其子道明和尚。闵公父子与地藏的因缘,源于唐代来华、于九华山行化的新罗僧人金乔觉。据说金乔觉的苦行感动了当地乡绅闵让和,闵不仅周济金日常食用,而且让其独生子从金出家修道。后来随着金乔觉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化身,闵公父子作为地藏侍者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