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策略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在个人感到痛苦时有意地向他人隐藏自身状况的人格特质,自我隐瞒会通过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心理健康。然而,鲜有研究考察自我隐瞒、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关系。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经验回避和反刍是两种有重要影响的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研究对象上,前人主要关注在创伤事件中幸存的直接受害者身上,而对频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而成为创伤后应激反应高危人群的消防员一直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在考察自我隐瞒对经历职业创伤的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及经验回避和反刍这两种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研究被试为215名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他们来自我国3个城市,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90±3.38岁。使用中文修订版的埃森创伤问卷、自我隐瞒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接受与承诺问卷第二版和事件影响量表进行现场调查。被试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使用Mplus7.4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反刍和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具有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反刍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经验回避-反刍的中介链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效应值为0.427,其中总间接效应值为0.217,占总效应值的50.82%。本研究还发现,64名(29.77%)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达到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水平。 总之,自我隐瞒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反刍的中介作用和经验回避-反刍的系列中介作用。在理论层面,这拓展了对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人格特质的理解和对自我隐瞒影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在实践层面,这提示我们重视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和反刍在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中的潜在贡献。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消防员确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高危人群。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人,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辉杰 《心理学报》2004,36(1):103-109
对中国17个省市1016人面对“非典”疫情的应激反应作了调查。“高发病率区”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发现,在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有显著差异。而在情绪障碍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揭示,急性的应激反应中,恐慌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防御反应,对疫情的认知则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抑制的作用。抑郁和焦虑作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数,对急性的应激反应产生一定影响,而抑郁与焦虑对急性应激反应有更大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缓冲器与调节器,对SARS应激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高应激反应者的特征。高恐慌者有高抑郁、焦虑和低社会支持的显著特征;高防御者则有显著的高抑郁焦虑的特征,社会支持无差异;高认知者明显地有低抑郁、高社会支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震后创伤程度调查表和PTSD自评量表对汶川地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震后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的各维度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相关显著;学习压力、暴露和丧失程度均对再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压力、受惩罚、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逃避及麻木有显著影响;学习压力、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过度觉醒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震前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虹  陈树林 《心理科学》1999,(6):508-511
学生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浙江省范围内的437名高中学生进行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应激反应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探讨。研究表明:(1)高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压力及与家庭亲友的人际关系问题,(2)对高中学生的应激反应有影响的中介变量主要是社会支持和“问题解决”、“逃避”等应对策略。本研究结论认为,在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中要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及积极应对方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重大军事任务下军人急性应激反应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霞  杨业兵  张华军  江源  黄鹏 《心理科学》2011,34(5):1269-1273
目的:揭示军人在执行重大军事任务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特点。方法:采用《急性应激反应量表》对执行重大军事任务下军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测试和对比。结果:五种重大军事任务下,军人的急性应激反应各维度及总反应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急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认知改变和情绪变化方面;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暴露因素影响军人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军人急性应激反应各症状与工作效率降低呈显著正相关,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为生理反应、焦虑、注意减退和自责。结论:随着执行重大任务的性质和暴露因素不同,军人急性应激反应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军事作业效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民众的SARS心理应激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重呼吸系统综合症(SRAS)的爆发和流行给人们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有些人患上了"非典恐惧综合症".所谓应激反应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正如托马斯指出的,社会环境保持相对不变时,行动是有序的.然而一旦知觉情境有所改变,习惯行为就会被打乱,某种形式的紊乱和不确定性就可能出现"[1].面对SARS的袭来,人类自然有两种反应,即战或逃.因此,出现学生逃离学校,民工逃回家乡,市民抢购白醋、板兰根、食品等非理性行为.这无疑又增加了新的紧张气氛,从而导致更为无序的状态.所以说SARS不只是一种生物学的传染病,也是一种心理危机,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其传播速度和波及范围比疾病本身更快、更广.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支持与SARS应激反应的验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辉杰 《心理科学》2004,27(2):380-382
根据在SARS流行期间对中国17个省市1016人测验调查的资料。对社会支持与SARS应激反应的关系进行验证性研究。所建立的社会支持与SARS应激反应的模型A和模型B证实社会支持对SARS应激反应中的不同因素有不同的作用:社会支持程度高,恐慌程度小;而社会支持程度高,则防御反应更大。社会支持对SARS应激反应中认知和恐慌的作用是负向且微弱的;但是对心理障碍的影响及心理障碍对SARS应激反应的影响却是明显的,表明社会支持作为缓冲器与调节器,对SARS应激反应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径由心理障碍对SARS应激反应的影响却是明显的。结构方程分析表明,男女之闻存在诸多差异。女性社会支持对SARS应激反应中认知和恐慌的直接影响比男性更小。但社会支持径由心理障碍对SARS应激反应的影响更明显;女性社会支持对SARS防御反应的影响无论从直接途径还是径由心理障碍似乎都比男性要明显一些。男性的社会支持中,亲友支持的作用比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8.
认知固执(Perseverative Cognition, PC)是一种重复或长期的消极认知表征,既能够使用量表测量,也可以通过实验诱发。认知固执会导致持续应激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其导致持续应激反应的认知机制体现在个体难以识别安全信号,高认知固执个体会表现出低心率变异性的显著特征;在脑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前额叶的抑制控制功能失调、杏仁核与前扣带回的病理性改变以及前额叶-杏仁核的连接减弱。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认知固执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同时需要进一步分析内隐认知固执的测量方式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单回顾了国际上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较常使用的自评测量工具——事件冲击量表(IES)及其修改版(IES-R)和儿童版CRIES的发展和应用。并综合报道了在四川绵竹运用IES-R对956名受灾群众进行的测查结果。推论,5·12汶川地震后,将有大约一半的幸存者在一到两个月出现PTSD的主要症状,并具有比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分数普遍高于男性,建议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20.
进行心理援助之前,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受灾情况、复原力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测查,目的在于探讨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独立和交互影响,并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之时,该校有32%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2)有亲人遇难的学生在闯入、回避、警觉以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无亲人遇难的学生;(3)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有比较大的作用;(4)复原力中的社会支持维度能够缓冲亲人遇难带来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