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292.
琐罗亚斯德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创宗教,以善恶二元的对立斗争为核心教义。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琐罗亚斯德教至少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在西亚地区广为传播。其创世学说中的四大元素说,对古希腊早期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其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学说深刻影响了古希腊辩证法哲学的形成;其创世学说中的“光明天国原型”学说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有直接影响;其“灵知元动力”学说对古希腊灵知主义的形成也密切相关。但是,古希腊哲学家们不以宗教神话的假设为满足,抛弃了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创学说,以理性、思辨为指导去探索世界的生成原因,这正是他们的睿智之处。  相似文献   
293.
《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 ,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 ;《五行》突出“圣”、“智”之论 ,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 ;《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 ,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 ;《五行》对以后的孟、荀均产生影响 ;根据《五行》的思想和特点 ,将其看作《子思》的作品可能较合适  相似文献   
294.
赤松德赞是吐蕃悉补野世系中的一位杰出的赞普,他对吐蕃的繁荣富强,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被藏民爱戴、拥护、尊崇,遂被神化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相似文献   
295.
楹联,亦名“楹帖”,俗称“对联”、“联语”,是一种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情并茂的文学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奇葩。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圣地和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高僧大德、文人学士、  相似文献   
296.
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整个宗教框架和体系流变。尽管该教一再强调阿胡拉·马兹达的至上和独尊,但与之对立的“恶神”阵营始终存在,形成了神学一元论和哲学二元论依靠共存的宗教哲学思想特征。在从“三世说”到“四时说”的创世神话中,善恶二元也永恒且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时空。由此,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论强调人在善恶二元中的选择以及最终将归属于善恶二界的结局。该教的人首双翼日盘图形,则通过符号象征表现了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浸染了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佛教,而且对中国苯教、萨满教等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97.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298.
前伊斯兰时期的中亚经历了诸多大国的统治,期间各国宗教传播至中亚城市并对中亚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古希腊宗教的传播展现在奥克苏斯神庙及艾哈农城遗址的宗教建筑中。贵霜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主要体现为铁尔梅兹古城的佛教建筑与塔克西拉古城内的犍陀罗艺术。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葬俗传播至中亚城市并通过花拉子模与索格底亚那的纳骨瓮得到进一步发展;琐罗亚斯德教的娜娜女神传播至花拉子模并与地方元素融合;片治肯特古城谷仓壁画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内容在展现多元文化的同时,依然以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为主体内容。中亚城市文明具有鲜明的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99.
陈徽 《孔子研究》2023,(4):20-31
汉初儒道关于治术的有为与无为之争,本质上源于其天道观的根本分歧。对于天道的不同理解,既是儒道有为与无为之争的信仰依据,也体现为他们本质有别的天人感应说和工夫论。天道观的分歧也使得儒道的阴阳刑德思想表现出形似而实别的特点:尽管儒道皆主张阳尊阴卑并以刑德配阴阳,但二家赋予阴阳刑德说以截然不同的伦理政治意义,提出了迥然有别的治世主张。进而言之,儒道的有为与无为之争也可归结为文质之辨。如何看待此辨,关乎如何看待人性以及何为文明、文明何用等重要问题。在此,道家尚质抑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无为之术所可能导致的风俗鄙陋、人心败坏之弊,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发显露出来。所以,武帝以后儒术得尊、经学昌明的思想文化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儒家尚文重教的属性使然,而且是历史时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00.
杨楹 《哲学研究》2012,(2):9-12
<正>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理念、人道原则和解放逻辑等置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格局、生活自身的辩证历程中考量,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乃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