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古往今来哲学家们一直探讨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在前人思想精华基础上,指明了幸福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全部人的幸福。马克思从现实的、能动的人的层面发掘了导致人们不幸的诱因,即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者与享受者的背离、脱轨,使劳动者丧失了信心与尊严。因此,只有以劳动为手段,使劳动成果重归劳动者本身,树立劳动者的自信与尊严,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在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中,自由劳动作为内在本质,是人类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自信与尊严作为其重要表征,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以彰显。与此同时,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追求幸福指明方向,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42.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制度伦理的规范实现,主要包括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路径。国家立礼的路径是国家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以德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的路径是以天下大道树立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使人以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准则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的路径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个人行为与制度相结合,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是以礼的美善为目标,提升本心之礼的理想和超越境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礼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243.
李世峥 《天风》2011,(5):23-24
2011年5月8日,是陕西教会老前辈田景福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位一生坚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之精神的教会前辈,以其大半生的精力,投身于陕西基督教的事工,为陕西教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牧者留下了佳美的脚踪。适值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愿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及了解的事迹作此拙文,以表后辈对先辈的景仰与缅怀。  相似文献   
244.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245.
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现实中去,其实现的伦理机理与路径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为师者从立德、立言、立教的"三立"实现,以完成教师最高层次价值建构,从"道""理""体"的视阈进行价值铺设,教师是先行者;为学者以达德、达言、达行的"三达"实现,以完成学生层次价值建构,从"道""器""用"的视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成为社会人,为人者以修善、修智、修身的"三修"实现,以完成人才层次价值建构,从"性""智""和"的视阈进行价值引导,人本身是道德和理论的拥有者;国家和社会承担立德树人的条件保障职责,以树制、树伦、树心的"三树"实现,以完成现实层次价值建构,从"事""势""美"的视阈进行行为引导,国家和社会本身是伦理和制度的推行者。  相似文献   
246.
"塔克—伍德命题"不仅试图表明,马克思既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也反对以不正义的名义谴责资本主义,而且认为,资本主义损害了根植于人性之中的自由/自我实现才是马克思开展批判的真实缘由。根据该命题,基于正义、权利等"道德的善"的批判在有效性与合法性上是不成立的,而只有基于人性的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才真正有效。但是,马克思对人性等概念早已做出严格限定甚至清除。与"自由/自我实现"相比,通过"阶级利益"来解释"非道德的善"才更加贴切。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比资产阶级的更加普遍和真实,可以有力地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阶级利益的"非道德的善"和作为正义的"道德的善"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取前舍后的关系:后者可以经由前者得到解释和定义,并在"妥为安排"之后与前者相兼容。  相似文献   
247.
每个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中"潇洒走一回",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求在待人接物上,应具有宽宏、宽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待人接物尖酸、刻薄,心胸狭隘.宽容美德,是构建潇洒人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48.
德清在以佛释老的基础上,实现了弘法护教的佛教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宋儒对佛道二教的批评,为晚明的佛道会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正是德清佛道观思想的意义所在。晚明时期,士大夫中形成所谓"逃禅之风",甚至出现"士大夫无不谈禅"的局面。而佛教僧人也大多倡导儒释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249.
我曾说过,"形式"和"内容"(质料)这两个词被人们在多种涵义上使用.这些涵义须加以区分并尽量界定得更准确.  相似文献   
250.
许建良 《伦理学研究》2013,(1):34-42,141
基于“容”与“谷”在字形上的相通,老子宽容的运思也多昭示在对“谷”的规定里,其特征就是“上德若谷”.它与道相通,处在盈满的状态,是实现长久的一个环节,由于处下而吸纳细流,又成为江海的一个条件;之所以要宽容则在于宇宙的相对性,一切都在关系之中,没有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人们宽容行为来应对不同的处境,从而达到最大的合力,形成和谐的联动秩序.这些对我们今天面临的人际关系疏离危机的消解,无疑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