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2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In the chapter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versies" in his eponymous work, Zhuangzi has the character Nanguo Ziqi declare "I effaced myself," thereby holding that one can return to the state of naturalness only after breaking with the "self" that is in opposition to "objects," abandoning his subject-object standpoint and entering a state of "effacement" wherein one fuses with the Dao. Coincidently,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ean Baudrillard also repeatedly stresse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 in his later philosophy, trying to dissolve subject-centrism by means of a counterattack by the object wherein its logic would entrap the subject. Although they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both Zhuangzi and Baudrillard note the same human predicament--the situation wherein the "I as subject" constantly obscures the "real I." Their resolutions of the predicament are similar: both put their hopes i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I" or self in subject-object relations, with Zhuangzi declaring "I effaced myself' and Baudrillard moo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 They differ, however, on how to dissolve the "I" (myself). Briefly, Zhuangzi advocates "effacing myself through the Dao," that is, quitting one's "fixed mindset" and "egoism" and returning to the Dao by means of "forgetting" or "effacing"; Baudrillard, on the other hand, proposes to "efface oneself through the object," i.e., replace the supremacy of the subject with that of the object. Baudrillard's theory has often been criticized as pataphysics because of its nihilism without transcendence; in contrast, Zhuangzi's view, which construes the whole world as the unfolding of the Dao, seems more thought-provoking.  相似文献   
32.
周春男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08,31(2):454-456
本研究在质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方法,以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者为对象进行情境研究,探讨了印象管理在面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面试评价只分析出一个因素即总体印象;招聘者对印象管理策略的知觉具有匹配性.  相似文献   
33.
肖永明 《法音》2009,(7):15-19
无论是佛教的真如本际,还是西哲所谓的形上本体,都是被指认为言语所无法言说、思维所不可认知的。但是,西方思想到了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的胡塞  相似文献   
34.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通过对网络交往行为的调查,考察了性别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网络名的使用、与网友的交往情况、对交往对象的知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网络交往行为中性别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显。很多交往方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惯性影响,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因素的作用,已经使传统的影响慢慢变弱。  相似文献   
35.
关于两项样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报告的分析与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光华 《心理学报》2004,36(2):240-246
对两项关于样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的报告进行了逻辑分析,指出了Ross的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莫雷等的 “表面概貌对原理运用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的逻辑欠缺,进而给出了莫雷等的结论“样例与作业问题表面概貌的相似性,不仅会影响原理的通达,而且也会影响原理的运用” 尚不足信的断言,所以只能继续维持Ross的“表面概貌是否相似不影响原理的运用”的结论。最后明确了莫雷等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正确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民营企业后来居上代替国有企业成为引领海外并购的先锋。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取联想集团成功并购IBM-PC业务的事件展开案例研究,期望通过对此次收购涉及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为中国企业今后的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7.
2009年12月8日,岁末寒冬之际,东海之滨福州——这个以榕树闻名遐迩的城市依然绿荫如盖,灼灼花红。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工作部门的60多名培训工作负责人  相似文献   
38.
王俊 《天风》2008,(1):10-11
祷告是新约圣经所强调的重要信息之一. 祷告的对象,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值徒或教牧人员的心胸和视野状况. 祷告的内容往往决定着它的效果. 今天,有些人认为祷告只有说方盲才能得救:受洗不需要奉圣父和圣炅的,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教会传福音,只有通过乱蹦乱跳.让人感觉好像"癫狂了"的"敬拜赞美会"才有效果.  相似文献   
39.
略谈儿童活动区的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各种市政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设施多数是为成年人考虑和设计的,不符合儿童的使用特点。因此,设计专供儿童使用的儿童活动区便更加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40.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哲学而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其主题之一;然而,这种转型是以何种现状为基础,如何进行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怎样的走向,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拟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