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41.
认识一位老者。老人很健谈,可他的话语,总让我觉得有些怪怪的。每句话中都有一句“我们那时候……”他的青春年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迷恋和追忆,已经让他将所有的情感好恶替代了对是非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242.
《伦理学研究》2008,(3):F0002
上海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点有长期的学术积累。早在20世纪80年代,魏道履教授在哲学研究生培养中开辟了伦理学研究方向。1998年由王正平教授率队正式创建了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6年起,学科点导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中开始招收以道德建设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目前,已通过引进高层次伦理学人才和年轻博士的方式,组成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伦理学理论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中西人生哲学比较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3.
简单规则     
上世纪90年代,在北方某一个小镇上开了第一家澡堂。澡堂地方不大,可因为是镇上唯一的一家,生意特别兴隆。只是从澡堂开业那天,该澡堂的老板就作了一个特别规定:镇上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来洗澡全部免费。  相似文献   
244.
作者介绍     
《管子学刊》2013,(1):F0002-F0002
景以恩,1932年生,山东广饶县人。山东省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自20世纪80年代初致力于华夏起源问题的研究,迄今已在《管子学刊》、《学术月刊》等刊发表论文40篇。2001年出版《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一书,南开大学王玉哲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作序.  相似文献   
24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藏文化热在国内外的兴起,一批批内地艺术家们纷纷走向青藏高原。他们渴望从博大深厚的藏族传统艺术中寻找他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藏族画家也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246.
宗教问题是党治理新疆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时,结合南疆特殊情况,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分群体、有策略、分阶段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慎重稳步地推进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并注意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与他们建立起反封建统一战线,既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又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还凝聚了民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典范。这一历史经验对于处理当前新疆宗教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7.
杜勇 《管子学刊》2001,(4):90-94
安州六器和麦氏四器的年代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尤其是有的学者过于相信康宫为康王之庙说,因定诸器为昭世之物。然据笔者考察,安州六器和麦氏四器均应为康王时器,铭文有关内容与昭王南征荆楚实不相涉。  相似文献   
248.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民族研究学者在贵州锦屏文斗、平鳌苗寨做田野调查,偶然发现一批保存了近300年的明清山林挈约,从此,百年契约神奇的魔盒被打开……  相似文献   
249.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250.
陈珍珍 《法音》2000,(1):63-68
一、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梵行清信女”这个在福建佛教中特有的现象,主要产生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20世纪80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1948年冬,闽南著名高僧性愿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有的自幼随姑母或生母出家佛寺,有的成人后自愿脱离尘劳烦扰而进入佛门,有的则因婚姻不如意或青年丧夫孤苦无依、不愿再婚而出家。当时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未婚的俗称“清姑”,一般通称“菜姑”。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