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最高善说(至善说)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牟宗三先生晚年对康德此一学说的理论意义,对康德“至善在实践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之解决模式等,提出了基于新儒学立场的批评意见,并试图依据晚年创构的圆教模式,把最高善问题纳入圆教模式中,对问题作出新的规定和说明。牟先生的此系思想是现代新儒学对康德最高善学说的一次批判性超克。  相似文献   
472.
曹树明 《孔子研究》2011,(1):123-126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承办的汉唐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2-25日在古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西安地区的...  相似文献   
473.
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相似文献   
474.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以为,人们掌握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所谓闻见之知,另一类是不以感觉为基础的德性之知。程伊川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相似文献   
475.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并没有形成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不可能真正"罢黜百家",但"儒家居于思想主导地位是实在的"(1)。儒家教育逐渐渗透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其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理雅各作为一名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教士,对儒家孝道传承、中国女子教育、科举制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其观点有偏颇之处,但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6.
477.
儒家和儒教的创新诠释和现代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儒家和儒教的逻辑共通点在于“贞下起元”表征的“推天道以明人事”,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除具有伦理性和科学性之外,天道中蕴涵的“神圣启示”是儒家宗教性的重要特征。在此意义上说,儒学往往可以包含属于学派性质的儒家和宗教性质的儒教两个层面。本文在前贤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儒学元典中“贞下起元”观念源流的考辨,疏理儒学“与时偕行”的文化传统,以期从中提炼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动能,为创造性诠释“普遍和谐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478.
面对研判人类将以人工进化代替自然进化,将有更高智力、体力和更长生命周期等主要观念为内涵的"后人类"文化理论思潮,儒学可以发掘自己的思想资源,形成坚守伦理底线、道德优先、社会公平的理论立场,作出与现代人类道德良知保持一致的回应.从一个具体的,然而也是重要的关于人类未来的方向上显示儒学所葆有的能够转化为、榫接上现代人类思想...  相似文献   
479.
北宋诸儒论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几代儒家学者对孔子的经、道、德、位等进行了反复讨论,相互之间的观点既有承续也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却呈现出内在的发展趋势,即通过重新诠释孔子,一方面推进了儒家学说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的理论转型,另一方面则确立了孔子的学术至尊地位和作为历代皇权师臣的政治地位,对其后几百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80.
本刊稿约     
《孔子研究》2012,(5):129
<正>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二、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请用另页纸附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