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18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周靖 《哲学研究》2021,(5):119-126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指称世界或提供关于世界的信息。这种观点易于陷入"语言/世界"的划界,即在使用语言表达的对象和世界的自身呈现之间设置难以跨越的界限。诉诸布兰顿哲学的思想资源可消除这一界限。布兰顿认为语言的首要功能是开显世界,并且,在开显世界的初始层次上便有了"认知的"和"社会的"两个互相制约层面上的规范建制。这种立场将建立起世界、语言、共同体、规范,以及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诸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将更新我们的语言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992.
张德恒 《孔子研究》2021,(6):136-146
德川日本(1603-1868)时期著名朱子学派儒者林罗山治《春秋》学根本程朱、推崇胡安国《春秋传》,同时兼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重视对《左传》文法的领悟与揭示.林罗山《春秋劈头论》以设为问答的方式讨论了《春秋》与孔子之关系、《春秋》命名由来、《春秋》所行正朔、诸侯能否改元、孔子笔削《春秋》具体方法等《春秋》学...  相似文献   
993.
现代神经科学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神经科学的产生是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生理学等传统生物学科与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行为科学之间不断融合的结果。在神经科学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值得研究总结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心学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思潮。对于心学的命题 ,与其从它的理论师承与学派共性中分析 ,不如从其主体的生存境遇中揭示。因为正是具体的生存境遇 ,才包含着其主体思想的真实寓意 ,从而也包含着其学派的真正秘密。由此出发 ,本文依次分析了有明三代心学———白沙、阳明和泰州 (心斋 )不同的形成机缘及其演变轨迹 ,从而以一个侧面集中剖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矛盾运动 。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998.
刘文英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相关研究,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进行系统的学科定位,深入思考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对象与任务、范围与类别等问题;二、突出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的收集、鉴别、解释、整理等史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三、拓展史料学研究领域,包括介绍前人不甚关注的哲学史料、吸收和补充新出土的有关哲学文献、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料等。  相似文献   
999.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000.
自牧(十三)     
汪维藩 《天风》2009,(7):58-59
(三十一)不忍见其死 每逢读到“失羊比喻”(参路15:1-7),总习惯于想到耶稣所喻指的罪人,却忽略比喻本身——牧人对失落之羊的悲悯。这一点,中国人当是较易理解的。孟子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加害于人的心)”,且“恩足以及禽兽(及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并不吃素,但出于对生命的悯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