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尚有争议, 且个体能否无意识自动检测视觉环境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非注意视盲范式操控视觉意识, 并引入具有社会信息的情绪面孔, 探讨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以及视觉意识与自动检测变化机制的关系。在A阶段, 部分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无意识水平; 在B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 在C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相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结果显示, 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的意识过程诱发视觉意识负波(visual awareness negativity, VAN)、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ity, LP)和晚期枕区正成分(late occipital positivity, LOP)。此外, 无意识的情绪面孔能诱发视觉失匹配负波(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 vMMN), 且其幅值不受意识影响, 但是受任务相关性调制。这些结果提示对情绪面孔的视觉意识在不同的时间进程上有不同的ERP指标——VAN反映早期知觉经验, 而LP和LOP反映晚期意识过程, 而且面孔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独立于视觉意识, 但是受视觉注意调制。  相似文献   
72.
面孔知觉可能在区域尺度上发生多维信息整合, 但迄今无特异性实验证据。本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操纵面孔眼睛区域或嘴巴区域的单维构型或特征信息, 测量人们觉察单维变化或跨维共变的敏感度, 以此检测面孔区域尺度上的多维信息整合有何现象与规律, 进而揭示面孔知觉的多维信息整合机制。实验获得3个发现:(1)正立面孔眼睛区域的信息变化觉察呈现出“跨维共变增益效应”, 跨维信息共变觉察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任意一种单维信息变化觉察的敏感度; (2)“跨维共变增益效应”只在正立面孔的眼睛区域出现, 在倒置面孔的眼睛区域、正立面孔的嘴巴区域或倒置面孔的嘴巴区域都没有出现, 因此具有面孔区域特异性和面孔朝向特异性; (3)就单维信息变化觉察而言, 眼睛区域的敏感度不会受到面孔倒置的损伤, 但是嘴巴区域的敏感度会受到面孔倒置的显著损伤。综合可知, 面孔知觉确实会发生区域尺度上的信息整合, 它不是普遍性的信息量效应, 而是特异性的眼睛效应(只发生在正立面孔的眼睛区域)。这是面孔整体加工(face holistic processing)在单维信息分辨和多维信息整合之间建立联系的必经环节。这提示我们对全脸多维信息知觉整合的理解需要从传统的面孔整体加工假设升级到以眼睛为中心的层级化多维信息整合算法(a hierarchical algorithm for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73.
探讨孕12周~14周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作用.选取50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病例组,234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K-S检验)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童组研究对象孕12周~14周PLT及MPV的差异,寻找孕早期对子痫前期可以起到预测作用的血清学标志物.病例组和对照组的PLT及MPV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孕12周~14周PLT及MPV对子痫前期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4.
为了考察背景性质对ASD者搜索面孔的影响,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面孔与背景语义不一致并不能促进ASD儿童对面孔的搜索;(2)乱序背景对ASD儿童面孔搜索与加工没有产生干扰作用,但使正常儿童的搜索时间变长;(3)一旦觉察到面孔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少于正常儿童。表明正常儿童对面孔的搜索与加工受背景性质的影响,而ASD儿童不受背景性质的影响;一旦发现面孔,ASD儿童的注意维持较短,但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75.
行为研究发现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产生能力, 但其神经基础尚不清楚。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 探索局部表象产生中性别差异的大脑信息加工基础。结果显示在局部表象产生中, 女性行为反应较男性更快, 表象产生诱发的P300-650平均波幅更小, 且大脑功能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更短。深入分析发现, 反应时与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之间成正相关。该结果意味着低耗高效的大脑信息加工模式是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能力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76.
返回抑制(IOR)是指注意过程中个体对已搜索过的位置进行抑制, 从而在随后该位置上出现目标时发生注意重新定向或反应变慢的过程。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 考察了情绪目标辨别任务中IOR的发生过程及二者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 与无效线索相比, 有效线索下的P1波幅更小, N1波幅更大, 正性、负性面孔N170的波幅比中性面孔大。表明当要求被试做情绪辨别任务时, IOR与对情绪信息的反应之间发生了分离, 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优先。这说明IOR和情绪偏向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神经通路上的适应机制, 也为进一步探究注意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77.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是指个体在童年期就开始表现出来的一种终生性面孔识别缺陷,其不能归因于智力衰退、情感障碍、物体识别困难以及后天性脑损伤.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涉及的认知机制包括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障碍、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此外,该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由核心神经网络和延伸的神经网络组成,前者与面孔选择反应和记忆表征有关,后者主要负责面孔知识表征、面孔长时记忆和面孔工作记忆.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认知网络;进一步明确面孔探测与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考察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基因基础、加强其发展性研究以及推动康复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78.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 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 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 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 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 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9.
关于生活事件对个体情感反应和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 均试图从不同生活事件和行为决策关系的角度对个体的影响机制进行解释, 但不同理论之间存在争议。行为/经济理论认为人“绝对理性”, 而平均/累加模型、峰-终定律和心理账户认为人“有限理性”。详细比较发现, 各理论在解释的视角、研究方法的选择、生活事件的界定等方面均有不同。未来研究应围绕理论之间的鉴别与整合、生活事件属性与个体属性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0.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