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 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 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1采用Stroop任务, 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 结果发现, 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 研究2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 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 研究3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 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 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 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2.
区分度在面部表情与面孔身份识别交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亚珉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7,39(2):191-200
已有研究表明,身份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较常见,但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的影响却很罕见。只有个别研究发现了表情对熟悉面孔身份识别的影响。最近有研究使用非常相似的模特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表情对身份识别的影响,并提出在以往研究中表情不影响身份识别是因为身份的区分度高于表情的区分度。本研究置疑表情区分度低于身份区分度的必然性,认为过去的研究使用静态表情图片,使得表情自然具有的强度变化线索缺失,才导致表情的区分度相对较低。本研究假设,当表情的强度变化线索得以体现时,表情的区分度就会提高,此时表情识别可能就不会受身份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设,证明表情与身份的区分度水平是决定二者识别交互模式的重要因素。表情身份识别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两者之间的独立加工关系。此外,研究结果也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部分分离表情与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233.
张维  陈剑强  苏经宇  翟洪昌  黄勇  李健萍 《心理科学》2007,30(6):1382-1384,1388
探讨名人与陌生人身份判断的脑功能。6名被试参加实验,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采集数据,AFNI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名人面孔身份识别主要激活了额颞区和梭状回等,陌生人面孔识别主要激活了脑岛和梭状回。实验表明,熟悉名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识别有其不同的区域;都有梭状回的视觉加工,但是激活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34.
采用线索-靶子实验范式, 要求被试完成面孔性别辨认任务, 从注意定向方面探讨面孔性别靶刺激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有效线索位置上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 即表现出明显的返回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 男性被试对同性和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无显著差异, 表明男性对面孔刺激的返回抑制不受面孔性别的影响; 而卵泡期女性对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黄体期女性, 表明女性对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与面孔性别和生理周期的交互作用有关。这些结果再一次为返回抑制的盲目机制提供了部分实验证据, 同时我们推测面孔性别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可能依赖于观察者对性信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35.
为了探究内隐面孔再认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状态,该实验以陌生面孔为刺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并结合相继记忆(Dm)范式和迫选再认测验,把学习阶段的面孔分为相继记住、相继启动及相继忘记三类,以相继记住与相继启动的 ERP 差异为外显记忆 Dm 效应,以相继启动与相继忘记的差异为内隐记忆的 Dm效应。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表现为400~500 ms额中央区负走向的 Dm效应,可能反映了额叶皮层对信息的精加工过程,而外显记忆表现为400 ms开始顶区正走向的Dm效应,可能反映了记忆系统对加工后信息的自动登记过程。由此推测,只有经过额叶加工并被内侧颞叶自动登记的信息,随后才能被有意识地提取出来,而未进入内侧颞叶的信息在随后测验中不可能产生有意识地记忆提取现象,但储存的知觉表征可能触发微弱的记忆痕迹,从而产生内隐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236.
根据可用性测试过程中用户皮肤电水平(skin conductance level,SCL)的变化,提出了基于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eomposition,EEMD)技术的用户SCL信号趋势和变化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应用EEMD技术对SCL信号进行分解,得到若干独立的基本模式分量及趋势项;然后,对基本模式分量进行显著性检验,进而实现信号的去噪去趋势重构,得到用户SCL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界面的可用性问题使得用户SCL单调趋势变得不明显;当用户遇到可用性问题时,SCL去噪去趋势重构信号波动幅度明显变大,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不同阶段用户SCL去噪去趋势重构信号功率差异显著。因此,基于EEMD的信号处理方法能有效支撑可用性测试过程中用户SCL变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237.
自我面孔加工与注意——来自反眼跳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性的视觉刺激,面孔比一般的视觉刺激更容易吸引注意.本研究以Eyelink 2000车载眼动仪为工具,在混合呈现的反眼跳任务中考察了32名大学生被试对自我面孔、恋人面孔和陌生面孔加工中的注意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在朝向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眼跳错误率显著低于异性陌生面孔,并且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都表现出了保持注意的优势;而在反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的反眼跳错误率和眼跳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面孔之间在高水平视觉特征上的差异没有达到影响反眼跳的最小可觉察差别量.因此,在反眼跳任务中面孔的优势效应掩盖了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优势,导致了自我面孔与陌生面孔没有表现出对注意捕获或保持注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38.
人们会迅速地对目标人物的面孔线索进行人格特质分析,进而形成对目标的人格第一印象。在这个面孔—人格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结果会受到知觉对象、知觉者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三个方面对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更系统、科学地研究与看待面孔—人格知觉,并为人际印象设计与管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9.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参数设计考察了大脑加工面孔生命性时的神经电活动动态进程。结果显示:非生命性面孔比生命性面孔在中央顶区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生命性和非生命性面孔诱发的LPP波幅均显著大于中间等级(60%)面孔,提示随生命性信息增强,LPP波幅呈“U”型变化。P1和N170未表现出面孔类别差异。结果表明LPP是探测面孔生命性加工的有效成分,支持面孔生命性加工位于面孔加工的晚期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240.
在竞选情境中, 基于政治候选人面孔的能力或热情特质推理可以预测选举结果。面孔吸引力、面孔成熟度、面部表情和面孔熟悉度等因素对基于面孔的特质推理预测竞选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研究者已经由基于面孔预测结果的行为研究逐步扩展到神经机制的研究上, 采用fMRI技术发现当被试对候选人面孔做负性特质判断和投票时, 杏仁核、岛叶、腹前侧扣带回等脑区会被激活, 而获胜候选人的照片并不会引起脑区的激活。研究者从认知取向和进化适应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根据面孔中的特质推理进行预测。以往研究在实验材料、研究内容等方面仍有不足, 这也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